外交学院2023年度决算
2024-08-09外交学院2024年预算
2024-04-25外交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22-2023学年) 二○二三年十二月 1 学校概况 外交学院是以服务中国外交事业为宗旨,培养一流外交外事人才的小规模、高层次、特色鲜明的外交部唯一直属高校。在周恩来总理倡议下,1955年经党中央、毛主席批准成立。周总理为学校亲笔题写校名,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部长陈毅元帅担任外交学院首任院长。 外交学院自创办以来一直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钱其琛副总理、唐家璇国务委员、戴秉国国务委员、杨洁篪国务委员、王毅国务委员兼外长,以及历任外交部长曾多次来学校视察和指导工作。在学校建校四十、五十周年之际,江泽民主席、李鹏总理、李岚清副总理、钱其琛副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为学校题词、发贺信,对学校寄予殷切期望。2012年9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为学校亲笔题写了“中国外交官的摇篮”。 外交学院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周恩来总理向外交人员提出的“站稳立场、掌握政策、熟悉业务、严守纪律”十六字方针作为校训,把培养高层次外交外事人才作为办学目标。不断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拓宽专业方向,实行学分制、主辅修制和双学位制,调整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水平和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升。建校60多年来,外交学院本着服务中国外交大局和外交一线的方针,为国家培养了两万余名优秀毕业生,其中600多人担任驻外大使,为新中国外交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世界上凡是有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就有我校的毕业生。 外交学院因中国外交而生,更因中国外交而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家对优秀外交人才的需要与日俱增,党中央、国务院及外交部、教育部都十分关心外交学院的建设。2012年9月10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来到外交学院沙河校区,出席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元帅铜像揭幕仪式,发表重要讲话,对学校提出期望:“外交学院一定要有一流师资、一流学科、一流理念,将一流人才输送给祖国外交事业。”2014年1月3日,外交部、教育部共建外交学院签约仪式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根据《外交部、教育部共建外交学院协议》,两部建立协调机制,在政策扶持、经费保障、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干部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大对学校的支持力度。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外交学院成功跻身首批全国95所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 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大学是党和国家赋予外交学院的光荣使命,外交学院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学院积极开拓创新、探索培养复合型外交外事人才的新途径,全面提升学科建设水平,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全院师生员工共同奋斗,努力成为“新时期中国外交人才队伍的孵化器,新时期中国外交理论研究与创新的排头兵和新时期对外交流合作的生力军”,将一流人才输送给祖国外交事业。 外交学院现有11个本科专业,招生批次为提前批招生。截止到2023年9月30日,学校有全日制在校生2681人,折合在校生3427人。全校教职工486人,其中专任教师234人。 1 目录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人才培养目标 (二)学科专业设置情况 (三)在校生规模 (四)本科生生源质量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 (二)本科主讲教师情况 (三)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四)教学设施应用情况 1.教学用房 2.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与教学实验室 3.图书馆及图书资源 4.信息资源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建设 (二)课程建设 (三)教材建设 (四)实践教学 1.实验教学 2.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3.实践教学情况 4.实习与教学实践基地 (五)创新创业教育 (六)教学改革 (七)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八)学风管理 四、质量保障体系 (一)教育教学管理与服务体系 (二)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三)质量监控 五、学生学习效果 (一)毕业情况 (二)就业情况 (三)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 (四)转专业与辅修情况 六、特色发展 七、存在问题及改进计划 附件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支撑数据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人才培养目标 外交学院总体发展目标是立足中国发展的重大历史进程,立足国际学术前沿、服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战略需求,注重以特色强化优势,以一流学科引领优势学科和支撑学科发展,打造中国唯一、世界一流的“中国外交官的摇篮”和外事人才培育基地,形成一流的科研成果,打造高端国际学术平台,培育一流智库,建设世界一流、重点突出、特色鲜明、适应新时代高层次外交外事人才培养需要的新文科体系。到2030年,强化政治学世界一流学科地位,其他优势学科蓬勃发展,形成具有特殊影响力和引领力的服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独特办学模式。到2035年,更多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形成更加完备的高素质、复合型外交外事人才培养体系,成为世界顶尖外交学院,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新型国际关系进程中发挥外交学院独特而显著的作用。 外交学院秉承“外交特色鲜明、外语优势突出”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爱祖国、知世界,通专业、精外语,高素质、复合型”的优秀外交外事人才。学校提倡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刻苦严谨的学风,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思想政治品德方面,重视修养教育,尤其重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国情意识、组织纪律性教育。在教学上,既重视基础理论课教学,又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既重视外语水平的提高,又重视外交业务和经济、法律等基本知识的掌握,以达到培养政治与业务、汉语与外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的目的。 (二)学科专业设置情况 学校学科覆盖法学、文学、经济学3个学科门类。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个(政治学),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4个(国际关系、外交学、国际政治、政治学理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政治学);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5个(政治学、外国语言文学、理论经济学、法学、国家安全学),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15个(国际关系、外交学、政治学理论、国际政治、科学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运动、国际法学、英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世界经济、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国际安全、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个(翻译硕士、法律硕士和金融硕士)。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1个(政治学),北京市高精尖学科1个(中国特色国际关系与外交学),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际关系和外交学),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1个(政治学),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3个(国际关系、外交学和英语语言文学)。这些学科建设成果为学校本科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院长期以来在本科专业建设方面统筹规划、突出特色,目前学校有教育部批准的本科专业11个,分布在法学、文学、经济学3个学科门类和政治学、法学、外国语言学、应用经济学4个学科大类,具体为外交学、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英语、翻译、法语、日语、西班牙语、法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本科专业布局结构为:文学专业5个(占45.45%)、法学专业4个(占36.37%)、经济学专业2个占(18.18%)。近年来,学院在着力深化专业综合改革、改造提升传统专业、打造特色优势专业方面取得明显成效。目前我院共有外交学、英语、翻译、法语、法学以及国际经济与贸易6个专业被认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法语和法学专业被认定为北京市级一流本科专业,英语被认定为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 图1-1 各学科专业占比情况 (三)在校生规模 截至2023年9月30日,学校有普通本科生1635人,在校生总规模为2882人,折合在校生数约3427人,普通本科生数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60.98%。学校目前有全日制本科留学生6人。各类在校生的人数情况如表1-1所示(截止到2023年9月30日)。 表1-1 各类学生人数一览表 折合在校生数 全日制在校生 普通本科生 硕士研究生 博士研究生 留学生 进修生 全日制 非全日制 全日制 非全日制 3427 2681 1635 862 0 115 1 69 200 注:留学生中含全日制本科留学生6人。 (四)本科生生源质量 2023年,学校计划招生425人,实际录取考生425人,实际报到424人。实际录取率为100%,实际报到率为99.8%。自主招生0人,招收特长生0人,招收北京市学生71人。各类别招生计划、录取和报到情况见表1-2。 表1-2 2023年本科各类别招生录取与报到情况统计表 提前批次 国家专项 民族班 内地新疆高中班 内地西藏高中班 国家民委贫困地区民族专项 华侨港澳台全国联招 外语类保送生 合计 计划 363 30 4 6 4 1 4 17 429 录取 363 30 4 6 4 1 4 17 429 报到 362 30 4 6 4 1 3 17 427 注:前述学校招生计划425人中不包含华侨港澳台全国联招。 该年度,学校本科生招生范围覆盖全国25个省市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台湾地区。除了新疆、西藏和国家专项计划,我校在23个省市区招生计划均属于提前批次招生,整体生源质量好。 2023年,我校在尚未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省份提前批次招生分数较高,文科录取线超过招生省份一本线64-114分;文科录取平均分超过招生省份一本线73.2- 120分;理科录取线超过招生省份一本线97-188分,理科录取平均分超过招生省份一本线100.3-191分。 我校在实行3+1+2新高考模式的省市提前批次招生分数,首选科目历史科类录取线超过招生省市本科线141-201分;首选科目历史科类录取平均分超过招生省市本科线145.2-209.9分;首选科目物理科类录取线超过招生省市本科线176-283分;首选科目物理科类录取平均分超招生省市本科线182.5-286.5分。 我校在实行3+3新高考模式的省市提前批次招生分数,不分文理科类录取线超过招生省市本科线144-177分;不分文理科类录取平均分超过招生省市本科线153.9-189.5分。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 学校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关键举措,以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人才队伍为基本导向,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重点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和中青年教师培养,师资队伍结构比例逐步优化。 学校现有教职工486人,其中专任教师234人,外聘教师44人。折合教师总数约为279人。外聘教师与专任教师人数之比为0.19:1。按折合学生数3427计算,生师比为12.28,学校小班授课特点显著。近三学年教师数量情况详见图2-1。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127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45.27%;具有研究生学位(硕士和博士)的专任教师229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97.86%。教师队伍职称、学位、年龄结构详见表2-2。 图2-1 近三学年教师数量情况 专任教师数 外聘教师数 折合教师总数 生师比 2020-2021学年 223 61 254 12.37 2021-2022学年 235 36 271 13.3 2022-2023学年 234 44 279 12.28 学校目前有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3人,省级高层次人才7人,北京市教学名师7人,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3人,北京市优秀教师4人;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省部级教学团队13个。 表2-2 教师队伍职称、学位、年龄结构 项目 专任教师 外聘教师 数量 比例(%) 数量 比例(%) 总计 234 / 44 / 职称 正高级 43 18.37% 15 34.09% 其中教授 43 18.37% 15 34.09% 副高级 84 35.90% 9 20.45% 其中副教授 83 35.47% 6 13.63% 中级 99 42.31% 2 4.54% 其中讲师 98 41.88% 2 4.54% 初级 1 0.43% 0 0.00% 其中助教 1 0.43% 0 0.00% 未评级 7 2.99% 18 40.91% 最高学位 博士 180 76.92% 16 36.36% 硕士 49 20.94% 16 36.36% 学士 5 2.13% 12 27.28% 无学位 0 0% 0 0% 年龄 35岁及以下 53 22.64% 7 15.91% 36-45岁 81 34.61% 7 15.91% 46-55岁 76 32.47% 10 22.73% 56岁及以上 24 10.25% 20 45.45% (二)本科主讲教师情况 学校坚持和鼓励教授为本科生上课。2022-2023学年,承担本科教学的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占教授总数的97.67%。 本学年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349(含合上课情况,下同),占总课程门数的52.88%;课程门次数为499,占开课总门次的43.13%。正高级职称教师(均为教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166,占总课程门数的25.15%;课程门次数为130,占开课总门次的19.7%。近三学年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情况见图2-1。 副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245,占总课程门数的37.12%;课程门次数为338,占开课总门次的29.21%。其中副教授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239,占总课程门数的36.21%;课程门次数为333,占开课总门次的28.78%。各职称类别教师承担课程门数占比情况见图2-2。 本学年主讲本科专业核心课程的教授30人,占授课教授总人数比例的69.77%。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本科专业核心课程161门次,占所开设本科专业核心课程的比例为56.1%。 图2-1 近三学年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情况(%) 图2-2 各职称类别教师承担课程门数占比(%) (三)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2022年,我校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3803.54万元,本科实验经费支出为349.06万元,本科实习经费支出为23.12万元。按本科生1635人计算,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23263.24元,生均本科实验经费为2134.92元,生均实习经费为141.41元。近三年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生均实验经费、生均实习经费详见图2-3。 图2-3 近三年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生均实验经费、生均实习经费 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元) 生均实验经费(元) 生均实习经费(元) 2020年 13044.1 758.22 165.85 2021年 15593.46 1852.48 372.05 2022年 23263.24 2134.92 141.41 (四)教学设施应用情况 1.教学用房 截止到2023年9月30日,学校总占地面积34.46万m2,产权占地面积为34.46万m2,学校总建筑面积为19.39万m2。 学校现有教学行政用房面积(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行政办公用房)共64018.16m2,其中教室面积13328.01m2(含智慧教室面积400m2),实验室及实习场所面积4280.6m2。近年来,根据教学需要,学校适当加强了实验室改造及智慧教室建设。体育馆面积15332.57m2,运动场地面积22000m2。 按全日制在校生2681人计算,生均学校占地面积为128.53(m2/生),生均建筑面积为72.32(m2/生),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为23.88(m2/生),生均实验、实习场所面积1.60(m2/生),生均体育馆面积5.72(m2/生),生均运动场面积8.21(m2/生)。各生均面积详见表2-3。 表2-3 各生均面积详细情况 类别 总面积(平方米) 生均面积(平方米) 占地面积 344600.00 128.53 建筑面积 193856.87 72.32 教学行政用房面积 64018.16 23.88 实验、实习场所面积 4280.60 1.60 体育馆面积 15332.57 5.72 运动场面积 22000.00 8.21 2.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与教学实验室 学校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0.48亿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80万元。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39.14万元,新增值达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的0.81%。 本科教学实验仪器设备361台(套),合计总值588.2145万元,其中单价10万元以上的实验仪器设备7台(套),总值352.38万元,按本科在校生1635人计算,生均实验仪器设备值3597.64元。多媒体教室座位数4273个,语音实验室座位数566个,教学用计算机658台,按全日制在校生2681人计算,百名学生配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座位数约180.49个,百名学生配教学用计算机约24.54台。 学校有省部级实验教学中心1个(外交外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涵盖模拟法庭、同声传译和国际经济贸易等25个实验室,对于外语、国际组织、国际谈判、国际法、国际经贸等外交外事相关领域的实践教学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3.图书馆及图书资源 截至2023年9月,学校拥有图书馆1座,图书馆总面积达到12746.11m2,阅览室座位数455个。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63.84万册,当年新增5939册,生均纸质图书238.12册;拥有电子图书138.85万册,生均电子图书517.9册,学位论文967.07万册,音视频26714小时,电子期刊119.07万册。2022年图书流通量达到0.99万本册,电子资源访问量984.52万次,当年电子资源下载量125.53万篇次。 4.信息资源 学校校园网主干链路达到10Gbps。互联网接入出口总带宽4.2Gbps。有线网信息点数量5000个,无线网AP接入2090个。电子邮件系统用户数4822个。管理信息系统数据总量4.5TB。信息化工作人员7人。 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已建成两校区室内室外全覆盖的高性能校园网。校园网采用先进的认证体系,实现无线网跨校区无感知漫游,有线网用户策略随行。校园网出口达4.2G,资源单IP下载速度可达10M/S以上。 在统一计算和存储资源池建设方面,部署了云计算管理平台ACMP统一管控的虚拟化集群,实现了集群资源的弹性调度和动态分配。集群承载了学校内外网,包括教学、科研、办公的几十个业务系统,虚拟机总数达120多台。 在数据中台建设方面,在推行外交学院信息标准和数据管理规范的基础上,建立了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实现业务系统之间数据交换共享,打破业务系统的壁垒,实现了面向师生的一站式服务。 外交学院网络安全管理方面,构建了网络安全与信息化组织架构,制定并颁布了完备的网络安全制度体系,实现了网络安全管理工作体系化和精细化。在网络安全技术方面,构建了防御-检测-响应7×24小时持续监测人机共智的主动防御安全运营体系。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建设 专业是人才培养的载体,特色办学的关键在于特色专业。我校秉承“外交特色鲜明、外语优势突出”的办学理念,近年来,根据国家外交事业发展需要,学校在逐步优化本科专业结构的同时,不断加大专业发展支持力度,加强专业内涵建设,鼓励专业特色发展。当前学校11个本科专业中,有6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外交学、英语、翻译、法语、法学以及国际经济与贸易),2个省级一流专业(法学、法语),1个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此外,法学专业首批入选国家卓越涉外法律人才培养计划。 2023年,学校在10个专业进行招生,其中,对外交学、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专业的本科生实行了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方案。近年来,我校持续创新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合作,推进学科专业发展及交叉融合,积极开展实验班教学,培养复合型人才。在原先设立的六大高端实验班——“外交翻译专训班”“复语国际人才班”“国际组织和全球治理实验班”“涉外卓越法律人才实验班”“全球经济治理人才实验班”和“卓越国际传播人才班”基础上,增设“区域与国别研究人才”实验班,开展高素质复合型区域国别研究人才培养工作。实验班培养涉及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英语、翻译、法语、日语、西班牙语、法学和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开创了与外交部相关业务司局等用人单位直接对接合作、培养国家急需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我校专业(方向)带头人总人数为14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14人,所占比例为100%,获得博士学位的13人,所占比例为82.86%。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我校在教学上既重视基础理论课教学,又重视基本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既重视外语水平的提高,又重视外交业务和经济、法律等基本知识的掌握。长期以来保持着总学分较高,非语言类专业中英语必修课比重较大的培养特色。近年来,为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在突出自身特色与优势的同时,积极推进通识教育和实践教学,不断拓展和优化学生的选课空间、素养体系。学校十分注重培养方案的修订,2014年,学校对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一次全面修订,“外交特色鲜明、外语优势突出”这一人才培养思路得到进一步强化。此后,根据审核评估专家意见,2018年我校对培养方案进一步进行调整,适当提高选修课比重,更加突出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选修课、通识教育课以及参与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学分的比例进一步得到优化。2021年,学校对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部分修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着力建设高水平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更加注重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法治素养,加强了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建设。在2022年培养方案修订中,学校严格对标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各相关专业要求,优化课程体系分类,深化通识课程体系改革。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等相关要求,新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劳动教育”课,增加现有“心理素质教育”学时学分,并立足外交特色专业优势和资源优势,为各专业增设了习近平外交思想公共必修课及专业必修课。2023年,在最新一轮的培养方案修订中学院对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下设专业实行大类招生,大一大二按政治学大类培养,大三大四分流至外交学、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专业开展培养。此外,学院进一步增设了西班牙语辅修培养方案,至此本科全部外语类专业均设有辅修专业培养方案,为学生增加了辅修课程选择的多样性。2023级本科培养方案中各学科培养方案学分统计如表3-1所示。 表3-1 全校各学科2023级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学分统计表 学 科 必修课学分比例(%) 选修课学分比例(%) 实践教学学分比例(%) 法 学 71.63 22.67 17.91 文 学 80 14.93 17.18 经济学 75.65 19.13 20.87 (二)课程建设 我校已建设有4门国家级一流课程(包括2门线下、1门线上、1门线上线下混合),1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7门北京市级精品课,16门北京市优质本科课程,以及12门校一类精品课、25门校二类精品课和40门校级特色课程。为适应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及专业建设需要,我校自2012年开始加大非英语专业全英文/双语课程的建设力度,目前我院共有非英语专业英语授课课程44门,其中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1门,全英文课程32门,双语课程11门。同时,通过开设《国学名家讲堂》《国际问题导论(名师学堂)》等文化素质课,邀请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学者进课堂,拓展学生视野,深化通识教育;通过特色课程建设,支持教师重点加强独具外交学院优势和特色的课程建设。学校不断加大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力度,建立了全校公共的网络综合教学平台。 为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应用与共享,学校统筹教学改革经费,实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目前已有《国际关系理论》《当代中国外交》等21门课程在智慧树、学堂在线、中国大学慕课和中国高校外语慕课平台上线,共12门课程被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收录。2023年第六批在线课程建设已启动,学院数字化课程建设水平将获进一步提升。 为打造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性的“金课”,外交学院共开展了两批特色课程建设项目,首批支持建设特色课程16门均已完成结项,成效显著,第二批共建设24门特色课程,其中9门课程思政特色课程,5门实验班特色课程,进一步推动了学院本科课程建设。 2022-2023学年,学校加大慕课课程引进力度,引进16门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充分保障学生尤其是毕业生对通识课的选课需求;同时积极参与沙河高校联盟共享课的遴选和开设工作,增进学生校际选课的机会,我校《外交学概论》《国际人道法》等多门课程入选,其中《国际人道法》《国际问题导论(名师学堂)》2门课程获沙河高校联盟“最受欢迎的共享课”称号。学校通过参与沙河高教园区高校联盟、中国高校外语慕课联盟(我校为副理事长单位)等校际联盟建设,积极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建与推广的机制探索。 本学年,学校共开设本科生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课共660门,共计1157个课堂。学校课堂教学小班授课特征显著,近三学年班额统计情况详见表3-2。 表3-2 近三学年班额统计情况 班额 学年 公共必修课(%) 公共选修课(%) 专业课(%) 30人及以下 2022-2023学年 64.81 75 82.43 2021-2022学年 59.68 72.60 82.32 2020-2021学年 58.29 72.88 85.32 31-60人 2022-2023学年 6.48 19.73 12.37 2021-2022学年 14.52 21.92 12.71 2020-2021学年 10.29 22.03 9.75 61-90人 2022-2023学年 20.83 2.63 4.62 2021-2022学年 23.66 0.00 4.96 2020-2021学年 30.29 0.00 4.81 91人以上 2022-2023学年 7.87 2.63 0.00 2021-2022学年 2.15 5.48 0.00 2020-2021学年 1.14 5.08 0.12 (三)教材建设 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育部重点教材建设,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组织我校专家主持的马工程重点教材《国际组织》《国际公法学》开展修订工作,《习近平外交思想概论》正有序推进编写任务,《外交学导论》已在有关部门进行审核。全面投入使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2023年版)》统编教材,组织教师参加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2023年修订版教材使用培训。规范教材管理,健全落实教材管理制度,落实《外交学院本科教材立项项目管理办法(试行)》,2023年本科教材立项项目建设数达10项;编制印发《外交学院“十四五”教材建设规划》《外交学院选用境外教材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切实加强教材选用编写全过程监管,统筹推进教材建设工作。注重加强教材队伍建设,深入参与国家教材建设,一名专家入选国家教材委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马工程)专家委员会学科专家组,四名教授作为首席主持编写马工程重点教材。 2022年,我院教师出版13本专著,2本教材,4本译著。学院为香港澳门编写修订《中国外交知识读本》并顺利出版,为巩固一国两制做出贡献。 (四)实践教学 1.实验教学 本学年为本科生开设实验的专业课程共计24门,其中无独立设置的专业实验课程。 2.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的重要环节。为保障和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学校制定了《外交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管理规定》《外交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指南》《外交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基本要求》《外交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估方案》和《外交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查重管理办法》,建立毕业论文质量标准和评估指标,强化对毕业论文环节的管理,切实保证毕业论文质量。为做好本科毕业论文工作,保证毕业论文质量,2021年学院修订《外交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管理规定》并在新一届毕业生中实行。2021-2022学年,学校采取开设选题、提供方向、师生协商等多种方式为本科生确定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并组织开展优秀论文评选。我校每年开展本科毕业论文查重检测工作,全面检测所有本科生毕业论文(不含保密论文)。为进一步完善学校毕业论文各环节管理,提升毕业论文质量,学校通过论文管理平台,对2023届毕业生执行论文过程管理,并要求全体毕业生进行全员论文答辩。做到严把论文学术规范,遏制学术不端行为,树立良好学风。该学年我校共有174名教师参与了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工作,平均每位教师指导学生人数约2.5人,指导教师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人数为100人,占比57.47%。 3.实践教学情况 学校实践教学特色突出,在全国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为在全国培养“爱祖国、知世界,通专业、精外语,高素质、复合型”的优秀外交外事和全球治理人才,学校发挥外交专业优势,打造了北京国际模拟联合国大会、全国大学生模拟政协提案大赛、全国大学生外交外事礼仪大赛、全国高校模拟新闻发言人大赛、全国高校模拟外交谈判大赛等系列第二课堂学生品牌活动,推动促进各专业青年人才适应全球发展,担负时代使命,在了解中国国情、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扩展国际视野,成长为“面向世界”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本年度学校开展了第七届外交学院实践教学大奖,各教学单位共推荐36组参加评奖,参与同学人次共121人次,比上年有所提升。最终评选出一等奖项目3个,二等奖项目8个,三等奖项目9个,并对8位同学撰写的6篇学术论文给予了相应学分奖励。 4.实习与教学实践基地 学校现有校外实习、实践、实训基地22个,均密切服务人才培养需要,包括新闻媒体、事业单位、国企外企等,其中在新华社有3个学生实习基地,外文局和外研社各有两个学生实习基地,本学年共接纳学生3178人次。 为助力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学校还积极拓展国际组织实习实践资源,为学生提供国际组织实习等多层次多形式的交流学习项目,帮助学生实现对知识、格局、视野、外交素养的再升级,为最终赴海外国际组织实习、任职做好重要的准备工作。2023年,我院在国际组织实习、任职、担任志愿者的学生达29人次。其中,6名学生赴位于瑞士、泰国、德国等国家的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联合国亚太经济社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等海外国际组织实习3-6个月,均获得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国际组织后备人才培养项目或国际组织实习项目资助。通过与世界粮食计划署、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东亚地区代表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自然基金会等搭建的机制性合作,定期向其推送实习学生。 (五)创新创业教育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校大力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自2006年起学校实行创新学分制度,以激励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当前,学校拥有创新创业教育导师22人,就业指导专职教师2人;开设创业教育课程2门,开设职业发展规划及求职指导课程4门。2022-2023学年,学校共立项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3项,其中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3项,省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8项,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2项。2023-2024学年,学校共立项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4项,其中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4项,省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8项,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2项。此外,11名同学参与了市级创新创业竞赛。 (六)教学改革 2022-2023年,学校继续加强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已立项校级教学管理及改革项目中共9个项目顺利完成结项,其中2项重点项目,2项一般项目,5项青年项目。组织各教学单位积极开展北京高校本科教学项目建设评选与申报,最终我校获评1项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重点项目、2项一般项目,3项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材课件一般项目,2项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案,3项北京高校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项目,3项北京高校本科教改创新项目,1项北京高校产学研深度协同育人平台项目,1项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此外,1人获评北京高校优秀大学生学科竞赛指导教师,1人获评北京高校优秀教学服务保障人员。 优化各项制度保障,修订了《外交学院本科生出国(境)交流学习学分及成绩认定实施细则》和《外交学院教学讲座管理规定(修订)》,制定《外交学院在线开放课程教学管理办法》《外交学院“十四五”教材建设规划》和《外交学院选用境外教材管理实施细则(试行)》,以制度保障营造良好教学与管理氛围。 加快建设新版教务管理系统,满足我校多元化人才培养改革的需要。2022-2023年,完成系统搭建、数据迁移、更新模块、用户测试等一系列工作后,并于2023年正式上线运行。 (七)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学校长期以来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和学生思政教育。根据中央及上级主管部门要求,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精神,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设,认真抓实抓细各项工作。 实施师德集中学习专项行动。为贯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根据《教育部关于在教育系统开展师德集中学习教育的通知》精神,学校开展师德集中学习专项行动。组织教师报名参加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师德集中学习教育”专题,安排各单位通过每周一次的教师集中学习、基层党组织“三会一课”等形式,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经师”和“人师”统一的“大先生”等重要指示要求,强化师德养成。为提高教师法律意识和依法从教意识,学校组织法律专业背景教师,面向全校教师开展题为《教育法治与师德师风》专题讲座,全面宣传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和制度规定,并从法律角度剖析高等教育领域师德师风经典警示案例。各单位组织新入职教师学习《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外交学院教师师德规范》《外交学院教师职业行为负面清单及处理办法》等系列规章制度,并就如何模范遵守行为准则开展研讨。坚持党建引领,使党员教师成为践行高尚师德的中坚力量。选树宣传优秀教师典型,运用各种形式讲好师德故事、注重师道传承,形成榜样在身边、人人可学可做的生动局面。 实施以案明纪“警钟长鸣”行动。学校坚持对师德违规行为“零容忍”,组织开展师德师风问题全面排查,健全通报曝光制度。学校内网及时通报教育部公布的违反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典型案例等。对校内师德违规问题线索,依规依纪依法严肃惩处,及时通报曝光案例,结合案例深入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和警示教育,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引导广大教师以案为戒,以查促改、边查边改。出台《外交学院师德违规行为通报曝光工作办法》,持续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聚焦新入职教师树德塑风。学校高度重视新入职教师的师德教育与培养。从源头治理,在招聘环节把政治标准和政治素质放在首位,落实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严把人员“入口关”。在新入职教师培训中强化政治理论学习和行为规范教育。通过邀请校内外专家作专题讲座等,宣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等,强化新教师理论武装。安排新教师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以及学院师德师风相关文件,进一步增强新教师规矩纪律意识,树立良好师德师风。组织行政管理能力、教学科研技能等培训,帮助其尽快转变角色,提升业务能力。 强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制定了《外交学院关于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职人员中聘任教师职务的实施意见(修订稿)》《外交学院德育大纲》等规章制度,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坚持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并通过深化教学改革、修订培养方案、加强教材建设、丰富第二课堂等途径,不断加强思政课程体系建设,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今后,学校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优化校内相关工作的管理和运行机制,立足学校优势与特色,积极引导和支持教师潜心育人,激励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八)学风管理 学校高度重视学风建设,强化思政引领,扎实推进“新生引航工程”建设,营造良好校风学风。组织开展面向2023级本科新生的“大学学习生活导航”系列教育活动;组织召开2023级新疆籍、西藏籍、港澳台侨新生见面会;组织开展“读书明理 励志修身”2023级新生读书笔记评选活动;组织开展面向2023级全体新生的“校史校情校纪校规”考试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思想进步,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做到懂规则、讲规则,严格遵守校规校纪,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赓续红色血脉,传承革命精神,深入开展国情教育。本年度共组织港澳台侨学生完成了50余小时的国情教育网络培训和4次国情教育实践学习,教育引导学生组队参加了教育部港澳台办举办的港澳台学生中华文化知识大赛,并获得小组第二的成绩。帮助港澳台侨学生更好认识世情国情党情,强化国家意识,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一步引导学生提高政治素养。 表彰先进,树立优秀典型,充分发挥榜样育人作用。本年度修订出台了《外交学院本科生国家奖学金评审办法(试行)》《外交学院本科生国家励志奖学金评审办法(试行)》,进一步规范了评优评奖的制度化管理,组织评选出2022-2023学年度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院级奖学金、各冠名奖助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共计1280人次,获奖学生约占参评学生比例为73%,先进班集体23个。通过在全校范围内开展评优评奖活动,进一步增强榜样引领的号召力,发挥榜样育人实效。 四、质量保障体系 (一)教育教学管理与服务体系 2022-2023年,我校校领导有8名。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4名,所占比例为50%,具有博士学位5名,所占比例为62.5%。 校级教学管理人员13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所占比例为30.77%;硕士及以上学位12人,所占比例为92.31%。院级教学管理人员22人,其中高级职称7人,所占比例为31.82%;硕士及以上学位21人,所占比例为95.46%。 学校有专职学生辅导员11人,其中本科辅导员7人,按本科生数1635计算,学生与辅导员的比例约为233.57:1。学生辅导员中,具有中级职称的9人,所占比例为81.82%;具有研究生学历的11人,所占比例为100%。 学校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工作人员3名,按全日制在校生数2681计算,学生与心理咨询工作人员之比约为893.67:1。 (二)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学校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办学的根本任务,将教学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并在实践中形成了领导规划教学、领导负责教学、领导深入教学的工作机制和规划围绕教学、政策保障教学、科研促进教学、部门服务教学、经费优先教学的良好局面。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工作,在办学思路中贯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核心任务,在工作部署中突出强调教学工作,校长作为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亲自抓教学工作。学校党委会、校长办公会经常性地研究教学工作议题。分管领导每学期安排招生、迎新、教学检查、考试、毕业答辩、毕业派遣等相关工作会议,专门进行部署。坚持校领导深入课堂听课制度、校领导联系班级制度和校领导接待日制度,通过听课、检查、班会座谈和接待来访,深入教学一线,密切师生联系,及时掌握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组织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和改进。学校始终强调教学单位党政一把手是本单位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强化其在教学改革、教学管理等方面的职责,要求其必须亲自抓学科建设、制度建设和教育创新,并设立专门负责教学管理的领导岗位。 (三)质量监控 学校把建立健全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并具有学校特色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在办学过程中逐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设定质量标准,规范培养过程,初步建立起以“领导负责、教务主导,院系两级、责权分明,加强监督、查找问题,学生参与、监督教学”为主要特征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学校长期坚持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工作,通过领导听课、学生评教、督导听课检查和学生座谈会等多种方法和手段采集课堂教学质量信息,重点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学校设立教学质量保障办公室,作为学校组织和开展本科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价的专门机构,负责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与运行,并以课堂教学质量为重点开展工作。学校现有专职教学质量监控人员1人。 学校坚持开学、期中、期末日常教学检查,不定期抽查和期末考试巡考制度,对教学全过程进行质量监控。学校在确保完成各项教学任务的同时,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管理;期中和期末学生评教等工作顺利开展,通过期中教学检查,检查师生到课情况、教师教案编写、教学进度和教学大纲编写情况以及各院系落实教学检查情况;期末组织由校领导、教指委成员和教务处工作人员组成的巡视组对全校所有考场进行巡视。 为帮助教师了解掌握课堂教学反馈,及时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课堂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学校坚持通过学生评教、领导听课和同行评价等方式,以课堂教学质量保障为抓手,及时对教学反馈进行整改,形成教学质量监控闭环管理,不断强化和提升校内质量文化。该学年,本科生参与课堂评教覆盖率为85.78%,本科生参与评教数为65125人次。校领导与中层领导干部听课共290学时,督导员听课202课时。 五、学生学习效果 (一)毕业情况 2023年共有本科毕业生360人(不含港澳台侨学生),其中,男生107人,女生253人,总体男女比例约为1:2.37;北京生源63人,京外生源297人。应届本科生毕业率100%,学位授予率100%。 (二)就业情况 截至2023年8月31日,我校2023届本科毕业生的毕业去向落实为97.78%,其中国内升学比率为36.94%,出国(境)留学比率为20.56%。2023届本科毕业生整体去向情况请见表5-1。 表5-1 2023届本科毕业生整体去向情况 毕业去向 人数 占毕业生总数比例 就业 145 40.28% 深造 207 57.50% 暂缓就业 8 2.22% 合计 360 100% 从就业单位性质来看,我校2023届本科毕业生直接落实就业的主要单位性质为机关;从就业单位行业分布来看,主要为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从签约地域看,主要集中在我国北京、上海等城市。2023届本科毕业生整体就业单位性质分布、就业单位行业分布,以及就业地分布情况详见图5-1至图5-3。 图5-1 2023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 图5-2 2023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单位行业分布 图5-3 2023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地区分布 建校60余年来,外交学院始终保持外交特色,将向外交部输送优秀人才作为首要任务,我院向外交部输送毕业生的比率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同时毕业生就业单位质量高,“层次优、领域宽、薪资高、优势强”。很多重点用人单位评价我院毕业生综合素质过硬,具有“政治强,业务专,懂协作”的特点,敢于担当、勇于坚守、甘于奉献,毕业生深受国家部委、党政机关、各省(区、市)外事办公室、新闻媒体、企事业用人单位的青睐,在各行各业发展良好、认可度高。 (三)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 根据《外交学院2023届用人单位调查统计报告》以及我院对部分重点用人单位的跟踪回访调研,用人单位认为我院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表现积极主动,最看重的前五项职业素养依次为思想政治觉悟高、责任担当、爱岗敬业、积极主动、勤奋努力,最看重的前五项职业能力依次为专业知识技能、沟通表达能力、学习能力、执行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用人单位认为对毕业生最有助益的前五项学校经历依次为实习实践活动、担任学生干部、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参与科研课题、公开发表论文,对招聘的2023届毕业生总体满意度为100%。 (四)转专业与辅修情况 学校于2018年开始实施转专业制度。2022-2023学年,我校转专业学生7名,占全日制在校本科生人数的0.43%。学校自2015年全面改革辅修制度,辅修专业面向符合基本条件的学生全面开放,学生可根据《外交学院辅修/双学位管理办法》,通过自主选课进行辅修专业的修读。2022-2023学年,获得双学位的学生共58名。 为助力国家亟需人才培养,对“外交翻译专训班”学生实行过程性考核和流动机制,通过转专业制度,挑选在外交翻译方面具有优秀潜质的学生进行专门定向联合培养。学院也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修订完善《外交学院本科生转专业实施办法》,为国家急需人才的培养提供充足的制度保障。 六、特色发展 学校的特色和优势集中体现在“外”字上。学校坚持“外交特色鲜明、外语优势突出”的办学理念,并将其落实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取得了显著成效。在2014年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中,评估专家对我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外语水平给与了高度赞赏。特色办学,是我校在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一贯坚持的理念和指导思想。学校的办学特色,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外交无小事”的政治特色。外交学院坚持以周总理提出的“站稳立场、掌握政策、熟悉业务、严守纪律”十六字方针为校训;坚持以维护党中央权威为统领加强党对对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学生心系国之大者,坚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坚持胸怀天下,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培养学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情怀;坚持做好课程思政,将对外工作优良传统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为方向,把塑造中国外交独特风范等内容通过课程思政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的教育中。 二是完善“外交外事”的专业布局特色。现有和拟建专业坚持以“外交外事”为主导,专业布局突出一个“外”字。现有外交学、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法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英语、翻译、法语、日语和西班牙等十一个专业均紧紧围绕“外”字展开,各涉外专业基本实现高度融合、相互支撑、优势互补。 三是发挥“外交官讲外交”的师资特色。外交学院依托外交部,每年派教师到中国驻外使领馆常驻,或赴外交部借调工作。同时借助“驻校外交官”制度,邀请外交部高级外交官来我校长期工作,进行授课、联合科研、指导学生。此外,学院经常邀请大使来学院举办各类讲座,包括邀请外交部政策司领导来学校讲授习近平外交思想课程。 三是深化“精品化、开放式、复合型、重实践”的人才培养特色。目标是培养既讲政治又重业务,既通专业又精外语的高素质人才。学校在教学上始终坚持“少而精”的原则,坚持“小班化”教学。尤其是在各院校大规模扩招、班级越来越大的背景下,我校仍然坚持20人左右的小班教学,成效显著。小班化便于学生学习和老师一对一的指导,教学效果得到很大程度的优化,使每名学生都有更多表现和交流的机会。学校高度重视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不断完善,重视实践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五种基本功”和“五种能力”。五种基本功指的是政治基本功、专业基本功、语言基本功、交流基本功、信息技术基本功;五种能力指的是调研能力、办案能力、礼宾能力、谈判能力、创新能力。学校十分注重为学生在学术与实践活动中提供优质平台,通过组织高层次、高水平、国际化的学术讲座开阔学生视野;通过举办模拟联合国、外交外事礼仪大赛、模拟新闻发言人、模拟政协提案大赛、模拟外交谈判大赛、模拟法庭等活动,以及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国际国内论坛会议的志愿工作、暑期社会实践等,将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使学生走进社会、深入基层,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关心社会、关心基层的眼界与情怀,坚定学生服务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心,同时使学生的交流能力、礼宾能力得到锻炼,形成了具有我校鲜明特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60多年来,学校立足自身办学特色与优势,本着服务中国外交大局和外交一线的方针,为国家培养了两万余名优秀毕业生,其中600多人担任驻外大使,为新中国外交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外交官的摇篮”。 七、存在问题及改进计划 学校始终强调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本科基础地位。近年来,学校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先后实施了“英语化、开放式、小班型、导师制”和“三三制”两轮本科教学改革以及2017年初启动的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有效保障。但是,立足中、长期发展目标,放眼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学校在本科教学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改进。 一是学校“小、高、特”的特点使得专业面相对狭窄。对此,我们将进一步对接国家战略亟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通过《国学名家讲堂》《国际问题导论(名师学堂)》等课程的建设、慕课课程的引进和与沙河高校联盟互通有无等方式,弥补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短板。我们将总结和推广在优势专业及专业方向建设中的成功经验,发挥特色,突出优势,把握机遇,在各专业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凝练实验班人才培养特色,进一步优化培养方案,完善师资梯队,修订教学大纲、配套教材体系,在一些专业尝试对国家亟需人才进行本硕贯通培养,形成从生源选拔、培养定位、培养计划、就业导向一以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学生的高质量国际交流、教师的国际化聘用、本科一流课程建设,在打造全方位、高水平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中不断攻坚克难。 二是做为外交部唯一直属高校,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为此学院正在建立与外交部相关司局定期沟通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推进改革创新”“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完善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为建立健全上下衔接、分层贯通的教育评价制度体系,拟推动与外交部相关司局建立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协调机制,定期研究、协调解决涉及学院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综合改革重大事项。此外,学校将依托外交部,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定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构建以实践课程、实习、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为主要形式,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相互支撑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发挥外交部直属高校优势,将具有高端外交外事特点的实践教学内容融入教学大纲和课程体系,利用“驻校外交官”制度将优质实践课程引进来,通过服务国家和北京市重要外交外事活动、旁听外交部例行记者会等带领学生走出去。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整体教学效果。巩固和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健全创新创业训练体系,完善协同育人机制。 三是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工作效果与师生期待仍有差距。对此,学校将进一步完善质量保障体系。继续以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为重点,建立健全多元一体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完善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方式方法,建立学生评教、同行评教、督导评教、领导评教等多种形式相辅相成的课堂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与反馈、改进机制。加强教学质量数据分析,强化评价信息反馈,合理用好评价结果,为全程改进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提供支持。加强对本科生教学工作基本状态的实时监控,定期发布教学质量报告。适时开展新生调查、在校生全程跟踪调查、毕业生跟踪调查和专业评估,逐步实现覆盖教学关键要素输入、过程、输出的全程跟踪评价。 教学改革永远在路上。学校长期坚持以本位本的办学路线,重视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今后,我校将持续推进和深化世界一流学科大学建设,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以目标为导向,以创新为支点,以项目为带动,全面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将我校的本科教育推向更高水平,全力打造“育品行、重实践、强互动、全外文”为主要特征的独具外交学院特色的本科教育教学模式。 附件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支撑数据 1.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60.98% 2.教师数量及结构 (1)全校整体情况 附表1 全校教师数量及结构统计表 项目 专任教师 外聘教师 数量 比例(%) 数量 比例(%) 总计 234 44 / 职称 正高级 43 18.37% 15 34.09% 其中教授 43 18.37% 15 34.09% 副高级 84 35.90% 9 20.45% 其中副教授 83 35.47% 6 13.63% 中级 99 42.31% 2 4.54% 其中讲师 98 41.88% 2 4.54% 初级 1 0.43% 0 0.00% 其中助教 1 0.43% 0 0.00% 未评级 7 2.99% 18 40.91% 最高学位 博士 180 76.92% 16 36.36% 硕士 49 20.94% 16 36.36% 学士 5 2.13% 12 27.28% 无学位 0 0% 0 0% 年龄 35岁及以下 53 22.64% 7 15.91% 36-45岁 81 34.61% 7 15.91% 46-55岁 76 32.47% 10 22.73% 56岁及以上 24 10.25% 20 45.45% (2)分专业情况 附表2 分专业专任教师数量情况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专任教师数量 生师比 近五年新进教师 020301K 金融学 9 23.89 3 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17 12.29 2 030101K 法学 29 11.45 10 030203 外交学 21 12.43 2 050201 英语 45 2.67 9 050204 法语 13 8.15 4 050205 西班牙语 8 12.86 1 050207 日语 10 10.1 2 050261 翻译 12 9.08 1 030204T 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 20 6.3 4 030206TK 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 5 17.6 2 附表3 分专业专任教师职称、学历结构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专任教师总数 职称结构 学历结构 教授 副教授 中级及以下 博士 硕士 学士及以下 数量 授课教授比例(%) 020301K 金融学 11 2 100% 4 5 9 2 0 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17 5 80% 6 6 16 1 0 030101K 法学 29 6 100% 11 12 27 2 0 030203 外交学 21 6 66.67% 10 5 21 0 0 050201 英语 45 7 100% 19 19 33 12 0 050204 法语 13 1 100% 4 8 10 3 0 050205 西班牙语 8 0 -- 2 6 6 2 0 050207 日语 11 2 100% 5 4 9 1 1 050261 翻译 12 1 100% 5 6 4 8 0 030204T 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 20 9 100% 6 5 20 0 0 030206TK 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 5 0 -- 3 2 5 0 0 3.专业设置及调整情况 附表4 专业设置及调整情况 年度 本科专业总数 当年本科招生专业总数 撤销备案 2022-2023 11 11 外交学专业(第二学士) 4.全校整体生师比12.28,各专业生师比参见附表2 5.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元)18008 6.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万元)39.14 7.生均图书(册)238.12 8.电子图书(万册)517.9 9.生均教学行政用房(平方米)23.88,生均实验室面积(平方米)0.66 10.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元)23263.24 11.本科专项教学经费(自然年度内学校立项用于本科教学改革和建设的专项经费总额)(万元)2286.5 12.生均本科实验经费(自然年度内学校用于实验教学运行、维护经费生均值)(元)2134.92 13.生均本科实习经费(自然年度内用于本科培养方案内的实习环节支出经费生均值)(元)141.41 14.全校开设课程总门数660 注:学年度内实际开设的本科培养计划内课程总数,跨学期讲授的同一门课程计1门 15.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按学科门类、专业)(按学科门类统计参见表6) 附表5 各专业实践教学学分及实践场地情况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实践学分 实践场地 集中性实践环节 实践教学 实践环节占比 专业实验室数量 实习实训基地 数量 当年接收学生数 30203 外交学 9 17 16.88% 1 030206TK 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 9 17 16.88% 1 50201 英语 9 21 17.05% 1 英语(卓越国际传播人才班) 9 21 17.05% 1 英语(复语国际人才班) 9 23 18.82% 1 50261 翻译 9 21 16.85% 1 翻译(外交翻译专训班) 9 23 17.58% 1 030204T 法语 9 23 17.78% 1 50207 日语 9 19 15.56% 1 50205 西班牙语 9 21 16.85% 1 030101K 法学 9 26 20.96% 1 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9 35 25.88% 1 020301K 金融学 9 19 16.00% 1 030204T 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 9 17 16.67% 1 全校校均 / 9 21.64 18.11% 1 16.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按学科门类、专业)(按学科门类统计参见表6) 附表6 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时、学分情况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学时数 学分数 总数 其中 其中 总数 其中 必修课占比(%) 选修课占比(%) 理论教学占比(%) 实验教学占比(%) 必修课占比(%) 选修课占比(%) 30203 外交学 2550 80.00% 20.00% 93.33% 6.67% 154 74.68% 19.48% 030206TK 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 2550 78.67% 21.33% 93.33% 6.67% 154 73.38% 20.78% 50201 英语 2924 86.05% 13.95% 90.70% 9.30% 176 81.25% 13.64% 英语(卓越国际传播人才班) 2924 86.05% 13.95% 90.70% 9.30% 176 81.25% 13.64% 英语(复语国际人才班) 2822 83.13% 16.87% 93.98% 6.02% 170 78.24% 16.47% 50261 翻译 2958 86.21% 13.79% 88.51% 11.49% 178 81.46% 13.48% 翻译(外交翻译专训班) 3026 86.52% 13.48% 92.13% 7.87% 182 81.87% 13.19% 030204T 法语 2992 84.09% 15.91% 98.86% 1.14% 180 79.44% 15.56% 50207 日语 2992 82.95% 17.05% 94.32% 5.68% 180 78.33% 16.67% 50205 西班牙语 2958 82.76% 17.24% 95.40% 4.60% 178 78.09% 16.85% 030101K 法学 2771 71.17% 28.83% 93.87% 6.13% 167 66.47% 28.14% 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2822 80.72% 19.28% 92.17% 4.82% 170 75.88% 18.82% 020301K 金融学 2907 80.12% 19.88% 92.98% 7.02% 175 75.43% 19.43% 030204T 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 2584 77.63% 22.37% 93.42% 6.58% 156 72.44% 21.79% 全校校均 / 2841.43 82.01% 17.99% 93.12% 6.67% 171.14 77.17% 17.57% 17.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不含讲座)97.67%,各专业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不含讲座)参见附表3 18.教授讲授本科课程占课程总门次数的比例25.15% 19.各专业实践教学及实习实训基地及其使用情况参见附表5 20.应届本科生毕业率100.00%,分专业本科生毕业率见附表7 附表7 分专业本科生毕业率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毕业班人数 毕业人数 毕业率(%) 020301K 金融学 44 44 100% 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43 43 100% 030101K 法学 64 64 100% 030203 外交学 67 67 100% 050201 英语 42 42 100% 050204 法语 20 20 100% 050205 西班牙语 22 22 100% 050207 日语 19 19 100% 050261 翻译 43 43 100% 全校整体 / 364 364 100% 21.应届本科毕业生学位授予率100.00%,分专业本科生学位授予率见附表8 附表8 分专业本科生学位授予率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毕业人数 获得学位人数 学位授予率(%) 020301K 金融学 44 44 100% 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43 43 100% 030101K 法学 64 64 100% 030203 外交学 67 67 100% 050201 英语 42 42 100% 050204 法语 20 20 100% 050205 西班牙语 22 22 100% 050207 日语 19 19 100% 050261 翻译 43 43 100% 全校整体 / 364 364 100% 22. 应届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7.78%,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见附表9 附表9 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毕业人数 就业人数 就业率 020301K 金融学 44 43 97.73% 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42 42 100.00% 030101K 法学 63 62 98.41% 030203 外交学 45 44 97.78% 030206 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 22 22 100.00% 050201 英语 41 41 100.00% 050204 法语 20 19 95.00% 050205 西班牙语 21 20 95.24% 050207 日语 19 18 94.74% 050261 翻译 43 41 95.35% 全校整体 / 360 352 97.78% 23.体质测试达标率91.10%,分专业体质测试合格率见附表10 附表10 分专业体质测试合格率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参与测试人数 测试合格人数 合格率(%) 020301K 金融学 167 151 90.42% 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162 155 95.68% 030101K 法学 259 228 88.03% 030203 外交学 175 156 89.14% 030206TK 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 83 80 96.39% 050201 英语 165 153 92.73% 050204 法语 83 75 90.36% 050205 西班牙语 80 77 96.25% 050207 日语 79 68 86.08% 050261 翻译 161 143 88.82% 030204T 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 81 76 93.83% 全校整体 / 1495 1362 91.10% 24.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调查方法与结果) 根据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编制的《用人单位调查统计报告(2023)》显示,100%的用人单位我认为院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的表现“很积极”和“积极”,61.11%的用人单位对所招聘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为“很满意”,38.89%的用人单位为满意。最看重我院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中的前三项为专业知识技能、沟通表达能力和学习、执行能力。 25.其它与本科教学质量相关数据(无) 1
2024-01-27外交学院2022年决算公开
2023-11-02本年度报告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2019年修订)《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教育部令第29号)《教育部关于公布<高等学校信息公开事项清单>的通知》(教办函﹝2014﹞23号)要求,结合外交学院工作实际,由院长办公室编制。全文包括学院信息公开情况概述,主动公开情况,依申请公开和不予公开情况,信息公开工作受到投诉、复议、诉讼情况,信息公开工作的主要经验、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五个方面。本年度报告所列数据的统计期限为2022年9月1日至2023年8月31日。 一、情况概述 2022-2023学年,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政务公开工作的决策部署和教育部推进教育公开的总体安排,全面推进学院信息公开工作。 加强信息解读,充分保障师生知情权。利用线上线下方式,面向考生宣传和讲解招生政策,使广大考生充分了解我院招生政策。解读财务制度,编制报销指南,便利教职工办理报销事宜。召开“双一流”学科建设管理办法答疑会,充分保障教职工知情权、参与权和表达权。 遵循便民原则,优化管理服务。学院完善数据平台建设,在办事大厅模块提供信息化办公、项目采购、开具证明等服务,教职工可轻松在掌上知晓办事进度。办事大厅网页端累计访问量79151次,移动端累计访问量345689次。各部门以表格的形式组织整理数据,对发布内容进行分类展示,推进可视化交流,便于教职工对学校各项信息增进理解。同时,以图文并茂形式发布讲座、会议信息,并提供链接对内容进行补充,增强信息的可读性。建设学科建设信息一站式填报平台,做到一次采集多次使用,减轻教师重复、多头填报压力,促进教学、科研数据共享,提升数据采集信息化水平。 扩大公开范围,提升校园治理水平。在教育部公开事项清单基础上,学院主动公示科研成果统计信息,学术研讨会、讲座等学术动态,调研情况和研究中心概况,促进科研信息共享,加强政府、高校、协会协同管理,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发布院领导会见外交部官员、地方外办官员、外国政府官员、外国驻华大使情况、非学历教育培训团组信息以及国际化人才培训班信息。锚定国家战略需求,促进互联互通,更好地服务外交外事人才培养和在职人员外事培训。 二、主动公开情况 (一)学院公开各类信息的形式 1、学院门户网站、信息公开网、办公系统、微信公众号、企业号,各职能处室和系、部、所网站等网络形式; 2、学报、研究报告、年鉴、简讯、文件、学生手册、统计报表等纸质材料; 3、电子屏幕、宣传橱窗、公告栏、院长信箱、纪检监督信箱等; 4、党委会、院长办公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座谈会及宣讲会等形式。 (二)主动公开信息情况 2022年9月1日至2023年8月31日,学院主动公开各类信息1522条,其中,基本信息116条,招生考试信息76条,财务、资产及收费信息85条,人事师资信息34条,教学质量信息942条,学生管理服务信息41条,学风建设信息52条,学位、学科信息3条,对外交流与合作信息4条,其他信息6条。外交学院微信公众号发布信息163条,累计6万余人关注。 1、“基本信息”公开情况 该项共公开116条,包括院长办公会决议通报,学术委员会简报,年度重点工作安排,制定或修订的教务、财务、留学生、基建项目管理等方面制度,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就《外交学院章程(修订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还包括院长在教职工代表大会上作年度工作报告,党委书记作党建工作述职情况。 2、“招生考试信息”公开情况 该条共公开信息76条,包括招生章程及特殊类型招生办法,分批次、分科类招生计划,保送、自主选拔选拔录取、高水平运动员和艺术特长生招生等特殊类型招生入选考生资格及测试结果,考生个人录取信息查询渠道和办法,分批次、分科类录取人数和录取最低分,招生咨询及考生申诉渠道,新生复查期间有关举报、调查及处理结果。研究生招生简章、招生专业目录、复试录取办法,各院(系、所)或学科、专业招收研究生人数,参加研究生复试的考生成绩,拟录取研究生名单,研究生招生咨询及申诉渠道。 本科招生方面,学院贯彻落实教育部有关高校招生工作“十公开”要求,通过外交学院本科招生信息网、“外交学院本科招生”微信公众号、《本科招生报考指南》等形式公开招生录取信息。“外交学院本科招生”微信公众号有22750人关注,总阅读量总计18.5万。招生部门还通过高招访谈、高招和保送生宣讲会等途径介绍学院优势和专业特色,开通招生咨询热线,确保招生工作公开、公平和公正。 研究生招生方面,学院贯彻落实高校招生“阳光工程”要求,利用校园官网、招生工作新闻中心、研究生招生办微信公众号等媒介发布招考信息。开通招生咨询热线,耐心解答考生问题,及时回应考生关切。 3、“财务、资产及收费信息”公开情况 该项共公开85条。财务、收费信息公开方面,学院在信息公开专栏主动向社会公开年度预算表。校领导在教职工代表大会上报告学院财务状况、收支执行情况,并就预算执行情况与与会代表深入沟通,听取意见建议。学院严格执行市教委、物价局等部门制定的收费标准,加强教育收费政策宣传,落实收费公示制度,在校园显著位置张贴教育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依据、投诉电话,接受监督。资产信息公开方面,学院在中国政府釆购网、中央政府釆购网、北京工程建设交易信息网的平台上发布采购意向、招标公告、竞争性磋商公告以及招采结果、成交公告、合同公示等信息。 4、“人事师资信息”公开情况 该项共公开34条,包括校内中层干部任免、人员招聘信息。学院规范校级领导干部社会兼职活动,采取定期梳理、严格审批的手段,加强学院领导班子建设。公示校级领导因公出国(境)信息,公示期为5个工作日,内容包含出访人员姓名、出访时间、出访地点、出访事由以及停留天数。 学院贯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要求,在干部考察、任免等环节及时公示有关信息,接受广大教职工监督。开展定向民主推荐,充分保障教职工对选人用人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坚持公平、平等、竞争、择优原则,通过校园官方网站面向社会发布招聘信息,公开招聘计划及工作安排,明确招聘范围、招聘条件、岗位要求及招聘程序,加大招聘过程公开力度。制作招聘岗位信息表,方便应聘者下载使用。同时对拟录用人员信息进行公示,做到招聘过程公开、结果公开。 5、“教学质量信息”公开情况 该项共公开942条,包括教师数量及结构,专业设置、当年新增专业、停招专业名单,全校开设课程总门数、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教授授本科课程占课程总门次数的比例,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和指导服务,毕业生的规模、结构、就业率、就业流向,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学院多渠道发布就业信息,包括校园网、“外交学院就业”微信公众号、公示公告、线上答疑会、咨询热线、现场就业指导等途径。举办毕业生就业形势与政策宣讲会,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优化就业手续办理流程。 6、“学生管理服务信息”公开情况 该项共公开41条,包括学籍管理办法,学生奖学金、助学金、学费减免、助学贷款、勤工俭学的申请与管理规定,学生奖励处罚办法,学生申诉办法。学院向每位新生发放《外交学院学生手册》,就奖学金评定、三好学生评选办法、勤工俭学、经济困难认定与资助、助学贷款申办作了详细解释说明。 7、“学风建设信息”公开情况 该项共公开52条,包括学风建设机构、学术规范制度和学术不端行为查处机制。 8、“学位、学科信息”公开情况 该项共公开3条,即拟新增学位授权学科或专业学位授权点的申报及论证材料。 9、“对外交流与合作”公开情况 该项共公开4条,包括《外交学院外国留学生入住国际交流中心管理规定(试行)》、《外交学院沙河校区外国留学生安全管理暂行规定》、《外交学院关于留学生违纪处分的规定》、《外交学院本科留学生考勤与请假办法》。 10、“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预案、预警信息和处置情况等其他信息”公开情况 该项共公开6条,包括校园疫情应急处置工作推演、疫情防控应急演练、新冠肺炎应急处置预案、核酸检测异常情况通报、春季校园防火安全提示、防汛工作情况。 三、依申请公开情况和不予公开情况 学院信息公开网提供信息公开申请表下载服务,师生员工和其他组织或个人可根据自身学习、科研或工作需要,以书面形式向学院申请获取相关信息,网站上发布了工作流程,畅通依申请公开受理渠道,依法保障公众合理的信息需求。本年度,学院未收到信息公开申请,也不存在不予公开情况。 四、信息公开工作受到投诉、复议、诉讼情况 截止2023年8月31日,学院信息公开工作未收到投诉、复议、诉讼情况。 五、信息公开工作的主要经验、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 本年度,学院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以学院门户网站为平台,充分利用微信等新媒体发布办学信息,丰富信息公开内容,增强信息公开实效,规范信息发布流程,充分保障师生和社会公众知情权。院长办公室对照“清单”及时上传各类办学信息,更新信息公开专栏。积极协调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倾听群众意见建议,做好解释说明和管理服务。 过去一年,在学院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学院办学透明度进一步增强,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积极性更加高涨。但还存在着工作不足,诸如信息公开制度应进一步完善,部分系、部、所公开信息不及时,引入第三方机构监督不充分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结合教育部信息公开工作要求,学院将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加大督促检查力度,让信息公开制度落地见效。同时组织开展全院信息公开检查工作,对不及时公开信息的部门给予通报。今后将适时引入第三方机构,强化对财务、基建等专业领域的监督。 外交学院 2023年10月27日
2023-10-31一、项目概况 (一)项目名称:外交学院两校区改善办学条件项目设计 (二)项目地点:北京市西城区展览馆路24号院,北京市昌平区高教园区 (三)申请人资格要求:建筑专业设计乙级及以上 二、项目需求 项目类型 工程投资额度(万元) 设计内容 外交学院展览路校区地下停车场出入口防雨棚维修项目 35 地下停车场出入口防雨棚更新设计 外交学院两校区房屋修缮项目 90 沙河校区地下车库入口处漏水修缮、展览路校区主楼6间办公室内部吊顶修缮及墙面粉刷、物业服务中心墙面修整,3间教室、2间资料室装修设计 外交学院沙河校区学生公寓卫生间改造项目 182 沙河校区学生公寓一层卫生间整体设计,2-6层及部分七层卫生间局部设计 外交学院两校区阶梯教室改造项目(装修及强电部分) 122.2 整体空间墙、顶、地装修设计,强电设计 设计费合计 请现场踏勘研判后进行报价,酌情考虑设计深度和难度设计事项启动后因研判失误导致增加合同内容不予追加,由参报单位承担增加费用。 三、报价要求 1、报价请含:资质、税金、运费、保险等相关费用。 2、请仔细阅读“项目需求”,请在现场踏勘后进行报价,报价单格式自拟,请在报价单加盖单位公章,注明联系人、联系电话,后附企业相关资质文件。 3、请于2023年9月27日前将报价单电邮至:houqinban@cfau.edu.cn。 4、如对此询价函有任何疑问,请联系:洪雨婷 刘嘉,68323877。
2023-09-26一、报考条件 报名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三)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我院规定的体检要求。具体标准参照《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教学〔2003〕3号)要求。 (四)考生学业水平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 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等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一般应有学士学位。考生录取当年入学前必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或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否则录取资格无效。 2. 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一般应有学士学位。 3. 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毕业后到录取当年入学前)或2年以上的人员,以及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须按本科毕业同等学力身份报考。同等学力人员报考还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① 所学专业与报考专业相同或相近; ② 在国家核心期刊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过两篇以上(含两篇)与所报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 ③ 具有大学英语六级证书或大学英语四级成绩达到550分以上。 以同等学力报考者通过初试后,须加试两门本科专业基础课,加试科目在通知复试时公布。 4. 已获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或学位的人员。 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五)报名参加法律(法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除应符合以上要求外,还须符合下列条件: 报考前所学专业为法学专业(获得法学第二学士学位的人员可报考)。 二、报名 报名包括网上报名和网上确认两个阶段。所有考生均须在规定时间内参加网上报名和网上确认,逾期不再补办。考生应认真了解并严格按照报考条件及相关政策要求选择填报志愿。因不符合报考条件及相关政策要求,造成后续不能网上确认、考试(含初试和复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一)网上报名: 1. 网上报名时间为2023年10月8日至10月25日,每天9:00-22:00。网上预报名时间为2023年9月24日至9月27日,每天9:00-22:00。 2. 考生应在规定时间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网址:https://yz.chsi.com.cn,以下简称“研招网”)浏览报考须知。报名期间,考生可自行修改网上报名信息或重新填报报名信息,但每位考生只能保留一条有效报名信息。逾期不得修改报名信息。 3. 报名期间将对考生学历(学籍)信息进行网上校验,考生可上网查看学历(学籍)校验结果。考生可在报名前或报名期间自行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网址:https://www.chsi.com.cn)查询本人学历(学籍)信息。 未通过学历(学籍)校验的考生应及时到学籍学历权威认证机构进行认证,在网上确认时将认证报告交报考点核验。 4. 应届本科毕业生原则上应选择就读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指定的报考点;其他考生应选择工作所在地或户籍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指定的报考点。 5. 考生应当按要求准确填写个人网上报名信息并提供真实材料。考生因网报信息填写错误、填报虚假信息而造成不能考试(含初试和复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二)网上确认: 1. 网上确认时间由各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根据国家招生工作安排和本地区报考组织情况自行确定和公布,具体确认工作由相关报考点组织实施。 2. 考生网上确认时应当积极配合报考点工作人员,根据核验工作需要,按要求提交本人居民身份证、学历学位证书(应届本科毕业生持学生证)和网上报名编号等,由报考点工作人员进行核对。 3. 所有考生均应当对本人网上报名信息进行认真核对并确认。报名信息经考生确认后一律不作修改,因考生填写错误引起的一切后果由其自行承担。 4. 考生应当按规定缴纳报考费。 5. 考生应当按照报考点规定配合采集本人图像等相关电子信息。 (三)考生应当在考前十天左右,凭网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研招网”自行下载打印《准考证》。《准考证》使用A4幅面白纸打印,正、反两面在使用期间不得涂改或书写。考生凭下载打印的《准考证》及有效居民身份证参加初试和复试。 (四)考生报名时须签署《考生诚信考试承诺书》并遵守相关约定及要求。 三、考试与录取 (一)推荐免试:我院部分专业可接收推荐免试生,具体申请办法在《外交学院2024年招收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章程》中公布。 (二)统考入学考试分初试和复试两部分。 初试在考生所选择报考点进行,时间为:2023年12月23日至12月24日(每天上午8:30-11:30,下午14:00-17:00)。 复试在外交学院统一进行,复试时间计划为2024年3月至4月,具体详见届时公布的《外交学院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办法》。 (三)初试成绩公布后,我院将根据教育部有关进入复试的基本要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按专业确定复试分数线和复试名单。复试采取差额形式。 (四)复试后,我院根据国家招生计划,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则,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宁缺毋滥。 (五)简章所列各专业招生人数仅为计划,在录取时可根据实际报考情况和考生考试成绩做相应调整。 (六)应届本科毕业生如未能按期毕业,取消入学资格。 四、收费与奖助 (一)收费标准:英语口译、日语口译学费20000元/年,金融硕士学费30000元/年,法律硕士(法学)专业学费15000元/年。其他专业硕士研究生学费8000元/年。硕士研究生住宿费900元/年(沙河校区)。住宿费和学费逐年缴纳。 (二)奖助政策:研究生奖助学金主要包含两部分: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及研究生国家助学金。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奖励对象为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全日制研究生,分为一等奖学金8000元(比例40%);二等奖学金5500元(比例40%);三等奖学金3000元(比例20%)。 (三)研究生国家助学金,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所有全日制研究生(有固定工资收入的除外)可获得国家助学金,硕士研究生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6000元。 另外,学生可自主申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名额每年根据国家拨款确定,硕士研究生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20000元。 五、其他事项 (一)有关我院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报考说明详见具体通知。 (二)我院不举办任何形式的辅导班,不提供任何参考书及复习资料,也不代为办理采购。 (三)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应将人事档案转入学院。人事档案按规定转入我院的硕士研究生,按国家和学院有关就业政策办理相关派遣手续。专项计划研究生按照国家相关政策办理。 (四)我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教学区包括沙河校区和展览路校区,一般情况下,学院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安排住宿。 (五)考生在报考及录取期间,有关招考问题可通过电话(010-68323297)和电子邮件(yzhb@cfau.edu.cn)直接向我院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咨询。考生所反映的有关问题我们将通过我院研究生部官网(https://yjsb.cfau.edu.cn/)回答或发布相关信息,欢迎大家经常浏览我院研究生部官网。 (六)凡报考我院的考生,如有任何问题,如查询招生简章、招生进度、初试成绩、复试情况、录取情况等,均可在我院研究生部官网上进行。成绩单及复试通知也只在网上公布,不再函寄。 (七)我院法律硕士(法学)、金融硕士专业招生简章另行公布,请及时查阅相关信息。 (八)我院少数民族骨干计划招生简章另行公布,请及时查阅相关信息。 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英语口译、法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日语口译专业不招收少数民族骨干计划考生。 (九)本简章经我院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批并授权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发布。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对本简章规定及相关招生问题有解释权,如有政策调整,另行公布。 附件1:外交学院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附件2:外交学院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报考说明 外交学院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2023年9月20日
2023-09-20近日,北京市教委发布了2023年北京高校本科教学项目评选结果,我院获评多项北京高校本科教学项目,其中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1项,北京高校优秀教学服务保障人员1名,北京高校优秀大学生学科竞赛指导教师1名,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2项,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材课件一般项目3项,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案2项,北京高校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3项,北京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建设一般项目3项,北京市本科高校产学研深度协同育人平台1项,具体名单见下表。 2023年北京高校本科教学项目旨在进一步完善高校铸魂育人体系、深入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夯实本科教育教学基础、全面推动实践创新教育改革、不断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持续优化教学条件保障、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在此谨向获评各类北京高校本科教学项目的教师表示祝贺。 教务处将以此为契机,充分发挥各类北京高校本科教学项目的引领带动作用,持续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各项工作,继续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推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落深落实,促进教学模式和课程内容更新优化,提升学院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2023-09-12外交学院2023年度预算公开
2023-05-12关于开展2022-2023学年春季学期中期学生评教的通知 各教学单位: 为加强我院本科教学质量过程性评价,服务一流本科课堂建设,现定于5月7日至5月20日组织开展本学期的中期学生评教工作。为做好此项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中期学生评教的意义 中期学生评教旨在促进师生交流,引导教师关注学生期待,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收集学生意见和建议,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推动本科课堂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二、中期学生评教工作安排 1.学生评教时间:5月7日9:30-5月20日16:30。 2.评教步骤: 方式一:校园网内电脑访问课程评估系统(http://kcpg.cfau.edu.cn/),输入帐号和密码后,点击【我的任务】,查看【进行中】的问卷,依次对每门课程及对应的教师进行评价并提交。 方式二:校内网手机微信端访问,通讯录——外交学院企业号——课程评估,登录后,点击【我的问卷】——【未完成】,依次对每门课程及对应的教师进行评价并提交。 三、中期学生评教工作要求 1.加强教学质量过程性评价是学校推进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请各教学单位给予高度重视,积极宣传,认真组织本单位本科生积极参与评教,督促任课教师及时查看学生的意见建议并做好评后整改工作。 2.请任课教师充分认识到中期学生评教的重要性,在评教期间邀请学生积极参与答题。欢迎教师在课堂上抽出5分钟时间供学生对本门课程进行评价,并在课后登陆评教系统对学生意见建议进行网上回复。评教结束后,请教师及时查看评教结果,并在一周内对学生的意见建议进行一次集中反馈,就下一步的教学调整同学生交换看法。 3.参加中期学生评教是每位本科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学生应本着对学校、对老师、对自己负责的精神,以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态度积极参加评估,为教师分析和改进教学提供参考。学生应严格遵守《高等学校校园网安全管理条例》,尊重老师,严禁使用侮辱性或具有人身攻击性质的语言。 四、注意事项 1.开展中期学生评教的唯一目的就是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中期学生评教成绩仅作为教师分析和改进教学的参考,不作为学校考核评价教师的依据。 2.中期学生评教采用匿名调查方式进行,在管理端和网页端均不出现任何学生的个人信息,请同学们放心作答,认真填写自己对教师教学的看法与建议。 3. 如果评估课程列表中出现学生未上的课程或其它异常情况,暂时不要对该课程进行评估,请及时联系教学质量保障办公室。 联系电话:68323347 电子邮箱:zbb@cfau.edu.cn 教务处教学质量保障办公室 2023年5月6日
2023-05-06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按照教育部关于开展新一轮高校章程修订工作的要求,经学院党委会研究决定,学院启动并有序推动章程修订工作。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经过多次修改完善,起草形成了《外交学院章程(修订稿)》(征求意见稿)。现面向院内各单位、广大师生、离退休同志、校友、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 征求意见时间:4月17日-4月26日,有关意见建议可填写意见反馈单(详见附件2),具体反馈方式如下: 1、纸质意见材料请邮寄至北京市西城区展览馆路24号外交学院院长办公室(邮编:100037),信封封面请注明“章程修订稿意见” 2、电子邮件请发送至yuanban@cfau.edu.cn,邮件标题请注明“章程修订稿意见”。 附件:1、《外交学院章程(修订稿)》(征求意见稿)) 2、意见反馈单 院长办公室 2023年4月17日
2023-04-17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和全国“两会”精神,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重点任务, 3月22日下午,外交学院召开春季学期“双一流”建设工作动员大会。会议由专职党委副书记安青主持,院长、党委副书记王帆做主旨动员讲话,副院长孙吉胜、李洪梅、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董杰、副院长高飞、许军珂出席会议并发言。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全体中层干部、一流学科创新团队首席专家、一流学科卓越领军学者和团队成员共计150余人参加会议。 王帆院长在动员讲话中强调,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单列为一个新版块进行统筹部署,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等教育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有机结合点,在全面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具有先导性和基础性地位。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外交学院肩负着为党和国家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外交外事人才的重任。我们要牢牢抓住人才培养这个关键,突出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争创世界一流,深刻思考学校在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外交外事学科体系中承担的责任与使命。 王帆院长指出,在学院党委的坚强领导下,2022年学院“双一流”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一流师资队伍引育工作初见成效,学科专业布局更加优化,课程教材建设成绩突出,高质量科研成果产出率提高。但总体来看,学院距离党和国家对“双一流”建设高校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学院各部门要深刻把握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部署,主动对接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创造性谋划和推动各项建设工作走深走实;要以新一轮学科专业目录调整为契机,进一步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布局;要加强有组织科研,努力提升科研水平与咨政服务质量;要以智慧校园建设为抓手,重塑学校管理流程,提升现代化大学治理能力。全院各部门要大兴调查研究,提高创造性执行效能,把重点任务谋划好、落实好,进一步发扬优良传统,改进工作方法,转变工作作风,培育争创一流的校风教风学风。 会上,与会院领导结合各自分管的业务提出了具体的工作建议和要求。孙吉胜副院长强调学院要继续发扬在国际交流合作方面的优势,努力在国际合作平台建设和国际组织人才实习推送等方面寻求更大突破。李洪梅副院长提出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需要全院一盘棋,要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做好国际合作人才培训、图书资料数据库建设等服务保障工作。董杰书记表示学院纪委将继续发挥好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的作用,为推进“双一流”建设和学院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高飞副院长认为学院要拉长长板、补齐短板,充分发挥部门领导和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将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落实到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各项工作当中。许军珂副院长表示将在学院党委的全面领导下,推进分管部门师资梯队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推进校内外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同时做好后勤服务保障,建设与一流大学相匹配的美丽校园。 会议最后,专职党委副书记安青强调,2023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之年,也是外交学院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关键之年。希望各相关部门、各位创新团队成员坚定信心,紧密围绕“双一流”建设的重点任务,各尽其责,再接再厉,以一流的政治素质、一流的业务能力,争创一流的工作成绩,高质量推进和完成本年度的各项重点工作,多产出高质量、标志性成果,凝心聚力、踔厉奋发,向建设外交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目标不断迈进。
2023-03-29为准确客观反映我院毕业研究生就业工作实际,进一步建立健全毕业研究生就业状况反馈机制,促进学校人才培养、社会需求和毕业研究生就业的良性互动,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根据教育部、北京市教委要求,经院长办公会、院党委会审议通过,现将《外交学院2022年研究生就业质量报告》予以发布。欢迎广大师生、校友、用人单位及关心学院发展的社会各界朋友查阅、反馈和评价。 外交学院2022年研究生就业质量报告
2023-01-13外交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2021-2022学年)
2022-12-16外交学院2021年度决算公开
2022-08-10近日,教育部公布了2021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我院翻译、法语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被确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自“双万计划”实施以来,根据教育部相关通知要求,我院精心组织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申报工作。2021年我院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申报取得丰硕成果,充分展现了我院长期以来在专业建设方面统筹规划、突出特色、协调推进的工作成果,标志着我院着力深化专业综合改革、改造提升传统专业、打造特色优势专业取得明显成效。到目前为止,我院共有外交学、英语、翻译、法语、法学以及国际经济与贸易6个专业被认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法语和法学专业被认定为北京市级一流本科专业。 今后,我院将以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为契机,继续加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持续改进专业布局,提升专业内涵和建设水平,加大专业发展支持力度,促进专业建设质量提升,以新思想、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新标准、新体系为引领,着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一流人才方阵。 教务处 2022年6月15日
2022-06-25
“双一流”建设高校整体建设方案
一流学科建设方案
外交学院2022年预算.pdf
2022-04-25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稳就业”“保就业”决策部署和教育部开展全国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学院党委扎实落实“一把手”工程,将就业工作作为学生最大的民生工程,为毕业生千方百计开拓更多就业创业岗位和机会,建立校企“互惠共赢”对接合作关系,实现毕业生更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创业,积极构建“三全五育”育人体系,全院全员全力促进毕业生更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创业,3月23日上午,院党委书记崔启明,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董杰等一行5人赴中华保险集团、中华财险、中华人寿开展走访调研。 中华保险集团党委副书记、监事长董忠,集团办公室总经理王慧,集团人力资源部总经理邱卫兵,中华财险人力资源部总经理罗涛,中华人寿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助理付力等热情接待。 双方就挖掘校企双方的资源优势,在人才培养、就业实习、科学研究、智库支持等方面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进行了充分交流沟通,共同研讨校企合作育人新模式、校企对接与合作的“双赢”意向。双方还就当前就业形势、校园招聘与宣讲、招聘计划与流程、毕业生能力素质与需求等具体事宜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我院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学生处处长王胜乾,学生处副处长李哲,国际经济学院副院长张文佳陪同参加活动。党委学生工作部2022年3月28日
2022-04-08根据《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公布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名单的通知》(京教函〔2022〕55号),我院5门课程入选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同时相应课程的授课教师入选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在此向5个教师团队表示祝贺。 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项目旨在全面推进北京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高立德树人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我院将进一步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主体责任,强化示范引领,健全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和平台建设,加大支持保障力度,全面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教务处2022年3月2日
2022-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