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落实毕业生返校准备工作,确保学生返校后各项流程安全有序,5月27日下午,院办、学生处、后勤办、保卫处、外办等相关部门联合组织开展毕业生返校全要素演练。院长徐坚、副院长王帆、孙吉胜、李洪梅、高飞、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董杰全程指导。各院系、研究生部、国际教育学院及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与演练。 演练按照学生返校后“一站式”报到线路流程,在西门、学生公寓、室外学生接待处、食堂、交流中心等场所进行现场模拟,过程平稳有序。徐院长对演练情况进行总结并召开现场办公会,强调毕业生返校各项准备工作要落实到位,注意细节,压实责任,重点部位需分别再次组织演练。 全要素演练后,学生处、后勤办、保卫处等部门分别组织相关环节演练,进一步明确分工,落实细节。
2020-06-025月27日下午,北京市教委副主任黄侃一行来到学院展览路校区,就学院毕业生返校准备工作开展督查。徐坚、王帆、李洪梅、董杰、高飞等院领导陪同。市教委派驻联络员林先齐老师参加。 黄副主任对校医务室、学生公寓、食堂、学生返校室外接待处等进行实地视察,详细了解目前学院毕业生返校工作的整体安排,包括在校人数、预计返校人数、返校起止时间及分批情况、非毕业班线上教学情况、食堂及宿舍管理、隔离观察点管理、工勤人员管理、垃圾分类等问题。 黄副主任初步肯定学院毕业生返校准备工作,强调要坚持学生自愿返校原则,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返校后居住活动尽量分散,尽可能实现单元化管理,做好返校监测工作,强化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属地联系,双校区防控措施同标准同要求,严格落实垃圾分类管理。鉴于学院特殊的地理位置,此次毕业生返校工作要更加谨慎细致,确保返校工作圆满顺利。
2020-06-012020年5月21日,外交学院召开工作部署会。齐大愚书记、徐坚院长等学院领导出席,现职正处级干部参加。齐大愚书记主持。徐坚院长通报准备新学期开学有关工作,指出当前学院最重要的任务是做好学生返校工作。要提高认识,吃透文件精神。按照教育部、北京市要求做出部署,把工作做到位。要摸清情况,加强针对性。搞清实际人数,为制定方案奠定基础。要完善方案,细化措施。做实做细,精准施策。要压实责任,执行到位。各部门各司其职,发扬担当精神和奉献精神,切实负起责任,严格执行各项措施,部门间加强沟通协调。齐大愚书记通报学院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强调经部党委批准,学院将启动该项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决定学院事业成败的关键,做好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将为学院发展提供坚强政治组织保障。要以《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为基本遵循,将干部选任同干部培养、管理和使用结合起来。要对标新时代好干部标准,以严格标准选出政治过硬的人,以实干导向选出推动学院发展的人。学院党委要全面履行选人用人主体责任,加强领导和把关作用。各单位、各部门要严格按原则办事、按制度办事、按程序办事,严格贯彻民主推荐和考察程序,确保选人用人工作的正确方向。 齐大愚书记总结指出,当前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学院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这与全院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密不可分。希望大家继续群策群力,迎接返校复课这场大考,精细分工,责任到人,落实到位。下一阶段工作任务更加艰巨,相信在全院共同努力下,一定会统筹做好疫情防控、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学生毕业就业、学院发展等各方面工作,迎接学院建院65周年。
2020-05-262020年4月24日上午,中国国际法学会召开了主题为“抗疫国际合作与 WTO 改革新问题”网络学术研讨会。中国国际法学会会长黄进教授主持会议。中国国际法学会常务副会长、外交学院副院长孙吉胜教授在会议开始作了“新冠疫情与全球治理变革”主题报告。中国国际法学会常务理事、外交学院国际法系江国青教授在会上作了“疫情与变化中的世贸组织改革的关系及中国应对”主题发言。来自外交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武汉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也参加了会议,为会议作报告或发言。这是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中国国际法学会召开的第二次网络学术研讨会。2020年4月8日,中国国际法学会曾与中国政法大学联合主办了主题为“国际公共卫生安全与国际法”网络学术研讨会。这两次会议均由中国国际法学会秘书长、外交学院国际法系张爱宁教授带领学会秘书处工作人员,协同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和中国政法大学全面依法治国研究院工作人员组织筹备。
2020-05-064月16日上午,外交学院党委召开第九次疫情防控专题会,传达学习关于疫情防控工作最新要求,研究部署下一阶段疫情防控工作重点。齐大愚书记主持,徐坚、王帆、孙吉胜、李洪梅、董杰、高飞等院领导出席。会议指出,要以慎终如始的工作态度继续持续抓好疫情防控工作,全力做好筹备开学准备阶段的各方面工作。一是全院疫情防控工作不能有丝毫松懈,要坚持底线思维,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常态化的各项准备。各部门要统筹推进春季学期各项工作,完善线上教学、丰富课程内容,推进队伍建设、学科发展等重点任务,做好学生毕业招生、日常管理、校园安全等各方面工作。二是按照教育部要求着手筹备开学前各项工作,坚持属地原则严格落实北京疫情防控要求,提前筹备学生返校后的后勤保障和防控物资落实、健康观察点建设、双校园安全等工作,沙河校区食堂、宿舍等重点区域进行必要的工作演练,制定和细化开学前准备工作方案。三是切实配合北京市做好严防境外疫情输入工作,继续加强对我院留学生和在境外交流学生的关心,保持密切沟通联系,及时了解在外学生的实际困难并提供必要帮扶。严格落实教育部、北京教育系统有关境外学生的管理要求。四是做好毕业生就业和研究生招生等重要民生工作。想方设法落实好学生毕业、就业和研究生招生等当前重大工作,要继续挖掘就业资源,拓宽就业渠道,广泛联系用人单位,确保毕业生实现最大程度就业。研究生复试工作要严格按照教育部各项要求,确保研究生招生工作公正透明、平稳有序。要密切跟踪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开展心理疏导,确保学生心理健康和情绪平稳。会议还审议通过新修订的《外交学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预案》。结合疫情防控最新要求,修订后的预案进一步明确组织结构和工作职责,加强全院的报告、追踪及应对制度,以最大限度地保障全院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学院的稳定和有序。
2020-05-063月31日上午,外交学院党委召开第八次疫情防控专题会,传达近期外交部、教育部、北京市疫情防控工作的最新要求,研究部署学院疫情防控的工作重点。齐大愚书记主持,徐坚、王帆、孙吉胜、李洪梅、董杰、高飞等院领导出席。北京市委教育工委派驻联络员林先齐同志列席会议。会议通报了近期学院围绕校园管理、境外回国师生管理、实习就业、网上教学、一流学科、智库建设、物资保障、志愿服务等方面的工作情况,强调全院要在继续统筹学院疫情防控与各项工作的基础上,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筑牢校园意识形态阵地。学院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在当前特殊时期,要把意识形态工作与中心工作紧密结合,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做好正面舆论引导,守好高校这一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传递正能量,发挥好智库平台作用,讲好中国“抗疫”故事。二是持续关心帮助在境外的教师学生。继续严格落实北京市防范境外疫情输入风险的要求,密切与境外师生的联系和沟通,确保每天点对点、人对人,加强具体关心指导。充分发挥学生临时党支部作用,加强与驻外使领馆沟通,重点对在疫情严重国家的学生及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扶。针对学生关心的国外高校线上课程的学分互认问题,教务处要研究并拿出办法。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提供支持帮助,把工作做细做实。三是高度重视疫情期间国内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处、研究生部等要立足于服务学生的目标导向,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疫情,积极面对防疫压力。各系部要准确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全面开展心理疏导。针对心理波动较大的国内外学生,心理辅导中心要积极介入,通过电话、网络开展有针对性的辅导,帮助学生们做好心理调节和情绪调适,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四是继续调整完善校园安全工作机制。对前一阶段学院党员志愿服务队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予以充分肯定和表扬。下一阶段着手开学筹备,保卫处要研究拟定双校区的安保预案,进一步加强双校区值守和安全稳定工作。
2020-04-21根据外交部机关党委和院党委组织自愿捐款支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号召,各党总支、直属党支部积极组织,广大师生党员踊跃捐款。共有716名师生党员第一时间响应参与,其中在职教工党员317名,离退休教工党员143名,学生党员256名,短短3天时间,共募集款项72578.49元。许多离退休老党员心系抗疫一线,克服身体状况欠佳和住址离单位较远等方面的困难,积极捐款;广大学生党员也在积极参与所在社区抗疫志愿服务的同时,自愿踊跃捐款,表达真诚爱心和强烈社会责任感,反映出我院广大师生党员以实际行动积极支持疫情防控工作的迫切心愿和团结一心抗击疫情的坚定信心。广大党员同志将再接再厉,严格执行遵守院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的各项部署,践行初心使命,守土尽责,坚决打好疫情防控攻坚战。
2020-04-212019年12月15日,由外交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主办的“百年变局与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学术研讨会在外交学院国际交流中心1103会议室召开。来自中联部、发改委、外交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国际关系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侨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新疆师范大学等京内外单位的近40余名专家学者莅临我院参加此次会议。 会议于上午9点正式开始,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主任王春英教授主持开幕式,外交学院副院长高飞教授致开幕词。之后,学术研讨会分为四个阶段进行,分别就“当前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与方向”、“百年变局与中国周边外交的机遇与挑战”、“百年变局与中国对外关系的新发展”、“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及其世界影响”四个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当前全球治理步履维艰、面临严峻挑战,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为全球治理提供了新动力和新方案。与会各位专家分别从自己的研究领域出发,结合当前国际形势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详细分析、梳理了当前中国外交和全球治理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同时就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及其世界影响进行深入讨论。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内涵、中国周边外交的发展和成就、再到对外援助、减贫、人才建设、环境治理、北极合作等方方面面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实践,学者们积极发言,热烈讨论,不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学术交流氛围十分热烈。 当前中国正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二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的大背景下,中国发展需要一个更加平稳的外部环境,全球治理需要更多的中国方案。本次学术研讨会的召开增进了学术界对当前国际形势和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学术探讨,推动了国内国际关系与外交学研究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服务了学院“一流学科”大学的建设。与会专家学者纷纷表示希望今后要多交流,紧密合作,更好地推动国际关系与外交学研究的发展,为学科建设服务,为国家发展服务,为民族复兴服务。
2020-01-07我院学生在“北京市第三十届大学生数学竞赛暨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中再创佳绩“北京市第三十届大学生数学竞赛暨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于2019年10月26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外交学院等高校的一万余名学生参加了此次竞赛。 国际经济学院陈至霖、常雯馨、陈语、孙红亮、徐鹤鸣及英语系沙巍然等同学在曹胜玉老师和王彩霞老师的精心组织和指导下参加了本次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其中,陈至霖同学荣获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非数学类)一等奖,孙红亮、常雯馨、陈语、徐鹤鸣4名同学荣获二等奖,彭玥祺、沙巍然(英语系)2名同学荣获三等奖。 陈至霖同学荣获北京市第三十届大学生数学竞赛(理工类甲组)一等奖,孙红亮同学荣获北京市第三十届大学生数学竞赛(经管类)一等奖;常雯馨、陈语、沙巍然(英语系)、徐鹤鸣4名同学荣获(经管类)二等奖;黄熙铭、彭玥祺、王作伟3名同学荣获(经管类)三等奖。 本次比赛中,我院学生在保持原来成绩的基础上更进一步,首次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一等奖,这是杨莉、曹胜玉、王彩霞等数学老师长期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的培养以及同学们潜心学习的结果。在此,特向陈至霖、孙红亮等9名获奖同学表示祝贺!对为此付出辛勤劳动的杨莉、曹胜玉和王彩霞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国际经济学院 2019年12月25日
2019-12-252019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第七届提案中国·全国大学生模拟政协提案大赛在京圆满落幕。本次大赛由外交学院、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员会共同主办,在北京市人民政协理论与实践研究会的支持下,由共青团外交学院委员会、外交学院模拟政协协会承办。来自全国各地23所知名高校的150余名代表参加了本次比赛。北京市政协主席吉林同志为参赛选手作报告现场北京市政协主席吉林同志为参赛选手作报告 11月30日上午,北京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吉林同志以“牢牢把握新时代总基调 呈现惊艳震撼的65分钟”为题为参赛选手、外交学院学生及中学观摩师生作专题报告,报告由我院院长徐坚主持。吉林主席通过“如何突出政治性、思想性、群众性、实效性;如何体现‘自由、生动、欢愉、活泼’;如何落实‘精精益求精,万万无一失’”三方面讲述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纪念活动群众游行的筹备过程,带领在场师生在重温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纪念活动盛况的同时感受到了祖国70年来的巨大发展成就,进一步增强了“四个自信”。外交学院院长徐坚主持报告 徐院长对吉林主席对大赛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感谢,他提到,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也能做到“精精益求精,万万无一失”,忧民之所忧,乐民之所乐,关怀民生,体察民情,心系家国。 12月1日上午,第七届提案中国·全国大学生模拟政协提案大赛决赛在外交学院沙河校区举行。北京市政协常委,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陈煦,北京市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建北京市委常务副主委任学良,九三学社中央参政党理论研究中心副主任方炎,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提案委员会专职副主任阮培颖,北京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研究室副主任王汝芳,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常委,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杨宇飞,北京市政协常委,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创新研究推广中心主任张毅以及多位政协委员作为评委嘉宾莅临决赛现场。我院党委副书记董杰作为主办方领导出席决赛并致辞。外交学院党委副书记董杰致辞 在致辞中,董书记指出,提案中国·全国大学生模拟政协提案大赛旨在帮助学生准确把握社会现状,培育学生家国情怀,希望选手们能在比赛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我国国情制度,展现青年担当,讲好“中国故事”。一等奖获奖队伍二等奖获奖队伍三等奖获奖队伍 经过激烈角逐,国际关系学院荣获一等奖;外交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获得二等奖;上海财经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获得三等奖。选手及评委嘉宾合影 提案中国.全国大学生模拟政协提案大赛作为我院的品牌赛事之一,自2013年创办以来一直以认识中国、建议中国、服务中国为宗旨。大赛通过引导在校大学生模拟政协委员身份,将自己所学知识与实地调研结合,最终撰写模拟提案,以此帮助大学生形成对中国社会准确理性的认识,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调研能力,激发大学生的爱国责任感和参政议政热情。
2019-12-162019年12月7日,由外交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与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联合主办的第一届外交学专业本科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研讨会在武汉大学召开。来自外交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南开大学、武汉大学、湖北大学的近30名学者参加了会议。第一环节的研讨主题是外交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本小节的发言嘉宾分享了南开大学的“通用和非通用项目(FAS)班的跨学科协作”模式和经验,北京外国语大学双一流背景下外交学本科双语及全英文课程体系的建设情况,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政党外交学院在政党外交特色人才培养上的探索与思考,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本科教学的成果和困境,等等。第二环节的主题是“外交学专业的教学方法”。来自外交学院、北京语言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的老师分享了在案例教学、《政治学》教学中的话语选择、国际关系研究方法的教学模式、外交学专业本科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模式、实践教学的理念、路径与方法等问题上的具体做法。第三环节的主题是“政治学类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设计”。与会专家就《比较政治学》专业授课“学术理论”、政治学研究方法、情境教学模式、《政治学原理》课程教学中如何平衡中西理论、《比较政治学》教学中创新理论的运用模式、《公共外交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教学理念与方法等话题进行分享。第四环节的主题是国际政治类外交学专业课程的建设与教学设计。在这个环节,教师们介绍了《国际安全概论》、《对外政策分析》、《国际政治经济学》、《全球治理概论》、《国际政治学概论》、《外交外事翻译》等课程的设计理念与与教学方法。外交学院外交学系教学副主任梁晓君副教授和武汉大学国际关系学系系主任冯存万副教授代表会议主办方对本次会议做了总结发言,认为本次会议的圆满成功得益于国内综合性大学及外交外语院校的长期交流及相互支持,多院校跨学科的深层次合作有利于国家外交外事人才的培养和外交学学科的繁荣发展。参会学者们一致赞同主办方的工作努力及研讨理念,并倡议国内多家院校应保持外交学学科的师资定期教学交流,强化并丰富合作平台,为我国外交外事人才培养作出积极贡献。
2019-12-1111月17日,中国国际法学会2019年会长办公会暨第二次常务理事会在我院国际交流中心会议室召开。外交学院副院长、中国国际法学会常务副会长孙吉胜教授,国际法系主任、中国国际法学会常务理事许军珂教授出席会议。 这两个会议的主要议程是讨论明年举办的“中国国际法学会成立40周年纪念大会暨2020年学术年会”相关事宜。会议还讨论了《国际法学刊》创刊、《中国国际法学会专题委员会章程》(草案)、中国国际法学会会徽设计方案、中国国际法学会申请联合国贸易法委员会观察员资格、与法国国际法学会和海牙国际法学院合作、成为国际法协会会员资格以及签署《东湖合作论坛备忘录》等事宜。会议通报了《中国国际法年刊》出版资助费用变动和编辑部人员变动情况、2021年国际法研究院年会在中国举办、中国国际法学会世界国际法学会大会参会情况和2019年单位会员会费缴纳情况。会议还核准了2019年新申请加入中国国际法学会的新会员的资格。 本次中国国际法学会会长办公会和常务理事会由国际法系教授、中国国际法学会秘书长张爱宁带领国际法系部分教师筹备组织。
2019-12-092019年11月24日,第八届海峡两岸口译大赛华北区赛在北京林业大学隆重举行。英语系MTI口译专业研究生解斌、盛志程两位同学参加了本次比赛,并取得喜人成绩。 本次比赛为期一天,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考察选手的无笔记交传能力,依靠短时记忆进行总结作答,从50余名选手中筛选出20名进入下午第二阶段的决赛。决赛要求选手进行交替传译,全方位考查选手的交传笔记能力、临场应变能力、百科知识和口译基础。经过激烈角逐,解斌同学获得一等奖,盛志程同学获得三等奖。 海峡两岸口译大赛由厦门大学发起并主办,由海峡两岸高校广泛参与,在两岸高校口译教育领域有重要影响力。自2009年首届大赛成功举办以来,大赛已连续举办了7届。第八届海峡两岸口译大赛华北区赛由北京林业大学、厦门大学联合主办,北京林业大学外语学院承办,来自北京、天津、河北等省市的选手参加了比赛。 我院两位同学在比赛中以娴熟的口译技能、灵活的应变能力赢得了评委和观众的好评,充分展现了我院学生的口译水平,为外交学院赢得了荣誉,特此向他们表示热烈祝贺!感谢英语系创新实践训练中心口译指导团队教师们为他们提供的赛前辅导和培训!同时感谢学院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2019-12-0411月23日,由中国国际法学会和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武汉大学共同主办的第四届“东湖国际法律论坛”在湖北武汉隆重召开。本届论坛的主题是“未来科技与国际法”,共有来自中央国家机关、贸促系统、高校智库、著名律所及企业界知名专家、学者等国内外权威人士400余人参会。中国国际法学会会会长黄进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东湖国际法律论坛”于2016年创立,至今已举办四届。为巩固论坛成果,扩大论坛影响力,促进国际法理论与实务结合,本届论坛的主办三方签署了共建“东湖国际法律论坛”合作备忘录,明确将“东湖国际法律论坛”设为常设论坛,今后作为一年一度的国际法盛会持续举办,共同致力于建设一个充满自信、开放包容、持续发展的国际法理论和实务交流研讨的平台,积极推动中国国际法人参与全球治理,为提高我国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建立新型国际关系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
2019-12-022019年11月3日,2019“外研社•国才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北京赛区复赛在北京林业大学举行。英语系本科二年级学生刘晓晓代表我院参加了比赛,与来自北京几十所高校的45名优秀选手同台竞技,取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 比赛由淘汰赛和选拔赛两个阶段构成,淘汰赛是3分钟的即兴演讲,排名最高的前15名选手晋级选拔赛;选拔赛包括3分钟定题演讲、3分钟即兴演讲和两个问题的回答。在残酷的淘汰赛阶段,刘晓晓同学发挥稳定,顺利晋级下午的选拔赛。在选拔赛中,刘晓晓同学的定题演讲有力充实、即兴演讲有理有据、问答环节灵活机智,最终以出色的表现荣获一等奖。“外研社•国才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合办。该项赛事于2002年创办,已成为全国参赛人数最多、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英语演讲赛事之一。刘晓晓同学在强手如林、竞争激烈的北京赛区获得了好成绩。在此祝贺刘晓晓同学!感谢英语系创新实践训练中心演讲团队的赛前指导和培训!同时感谢学院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2019-11-192019年11月5日,外交部党委书记齐玉来到外交学院沙河校区,调研指导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外交学院党委书记齐大愚、院长徐坚等全体院领导班子成员一同参加。 齐玉参观了外交学院校史展和发展规划展,听取学院党委关于开展第二批主题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外交思想以及一流学科建设情况的汇报,旁听学校思想政治课并与学生互动交流,出席学院教师、学生党员代表主题教育座谈会,详细了解基层党组织开展主题教育情况和实际效果,以及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状况和遇到的困难。 齐玉充分肯定外交学院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部署和外交部党委要求,大力加强学院党的建设,积极推进一流学科建设,收获重要成果,密切结合高等教育和师生党员特点推进主题教育,扎实深入,有声有色,取得明显成效。 齐玉指出,开展主题教育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加强新时代党的建设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学院党委要高度重视,认真履行主体责任,思想上不松懈,行动上不松劲,巩固第一批主题教育成果,在第二批主题教育中围绕强化思想理论武装和解决实际问题两方面下更大功夫。要将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与主题教育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全体党员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使每一名党员自觉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终身课题。要坚持问题导向,着眼长远,立足当下,有组织地开展调研,勇于自我革命,借助主题教育形成的良好政治氛围,着力推动解决一批长期困扰学院发展建设、教职工和学生热议、群众期盼解决的老大难问题,增强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齐玉强调,外交学院作为外交部直属高校和国家外交外事培训专门机构,要依托资源优势,将学习贯彻和宣传习近平外交思想作为主责主业,加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研究,为新时代外交工作提供理论支撑。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领导,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改革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大力抓基层党组织建设,切实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教师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学生社团健康有序发展。齐玉表示,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教师们要做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定维护者、党的创新理论的优秀传播者和高素质外交人才的专业塑造者。同学们要自觉经受严格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中华民族接续奋斗的继承者和伟大祖国的建设者。他嘱咐外交部有关职能部门关心支持学院党的建设和教书育人,为学院发展建设创造有利条件,协助解决实际困难。 学院党委班子感谢齐玉书记对学院发展的关心支持,表示将按部党委部署要求,进一步加强学院党的建设,继续开展好主题教育,搞好调研,抓好整改,努力再深化、再提高,取得更多实实在在的成效,不辜负部党委重托和殷切期望。 齐玉到学校食堂与学生共进午餐,了解同学们在校学习和生活情况,勉励他们坚定理想信念,勤奋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早日成才。 外交部办公厅、干部司、机关党委负责同志参加调研。
2019-11-142019年10月26日,第十二届“永旺杯”多语种全国口译大赛在北京落下帷幕。本届大赛由中国翻译协会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共同主办。大赛分初赛、复赛和决赛三个阶段,比赛内容分为外译中和中译外两个环节,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多个领域。在激烈紧张的角逐当中,我院外语系的参赛学生以标准的语音、娴熟的技巧、得体的风格及专业的素养赢得了评委的好评。最终,刘思雨同学获得法语交传组亚军(二等奖第一名),普聪聪同学、孙益民同学、邹鲁佾同学分别获得日语交传组、日语同传组及西语交传组优秀奖。 特此向各位获奖同学表示热烈祝贺!向各位辅导老师的悉心辅导表示衷心感谢!
2019-11-122019年10月29日,亚洲区域合作思想库网络国内联席会议暨“新形势下的东亚区域合作”研讨会在山东省青岛市举行。会议由外交学院和青岛大学联合主办,外交学院副院长高飞、青岛大学副校长于红波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外交部亚洲司参赞陈峰、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张蕴岭、外交学院教授江瑞平发表主旨发言,来自国内25家亚洲区域合作思想库网络国内成员单位的50余名专家学者与会,就新形势下的东亚区域合作及区域热点问题进行了研讨。 研讨会后,国内研究基地和研究中心代表进行了工作交流,积极为亚洲区域合作思想库网络的未来发展建言献策。代表们充分肯定了亚洲区域合作思想库网络国内各基地和中心一年来的工作,为推进中国周边外交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大家希望能不断推动相关会议机制的完善,设置丰富多样的议题,产出高质量研究成果,使亚洲区域合作思想库网络的作用得到不断提升。郭延军所长代表思想库网络总结了2019年工作进展情况,并介绍了2020年工作计划安排。 此次会议为专家学者提供了学术与政策交流的平台,取得了积极效果,受到与会各方的积极评价。作为此次系列会议的主办单位,我院进一步提升了在亚洲区域合作领域的影响力,为下一步持续推进相关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亚洲区域思想库网络是“10+3”东亚思想库网络(NEAT)、“10+1”中国—东盟思想库网络(NACT)和中日韩思想库网络(NTCT)三大地区思想库网络的统称。上述三大思想库网络均由中方倡导,先后于2004年、2013年、2015年成立,旨在通过机制化的智库合作,为地区合作提供智力支持。外交学院亚洲研究所是外交部指定的上述三大网络的中国国家协调单位。多年来,积极统筹国内外智库资源,为地区合作建言献策,服务中国大外交,受到国家领导人及相关部门充分肯定。主持和参与的年度联合研究及政策建议报告受到“10+3”、“10+1领导人会议的高度重视,并在地区乃至国际上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关报道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www.cssn.cn/gjgxx/gj_bwsf/201910/t20191031_5024244.shtml 青岛大学新闻网:https://news.qdu.edu.cn/info/1022/21990.htm
2019-11-062019年10月14日,由外交部主办、外交学院承办的第一期“一带一路”法治合作研修项目正式拉开序幕。项目的开幕式在外交部蓝厅举办,外交部副部长罗照辉出席并致辞,条法司司长贾桂德主持,我院副院长孙吉胜、国际法系主任许军珂、书记李淑媛、副主任张华等老师出席,国际法系2018级、2019级全体本科生参加了开幕式。作为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成果之一,“一带一路”法治合作研修项目旨在进一步推动中外法治合作。研修项目举办期间,来自巴基斯坦、白俄罗斯、埃及、土耳其、塞尔维亚、马达加斯加、埃塞俄比亚、马来西亚、斯里兰卡等国家的20多名学员将参加此次为期12天的学习。学员们均是各国负责“一带一路”法律事务的官员。在研修项目的开幕式上,外交部副部长罗照辉表示,古丝绸之路是一条文明交流之路,也是一条互学互鉴之路。“一带一路”沿线囊括了大陆法系、普通法系、伊斯兰法系等不同法律制度,各国法治传统千差万别,法治文明丰富多彩。各方对“一带一路”法治合作和相关国际法问题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少国家还有自身的实践和好的做法。中国积极与相关国家密织条约网络、加强法律交流、构筑合作平台,努力将“一带一路”打造为法治之路。希望各国学员以研修项目为契机,深入研究“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法律问题,打造相互兼容的“规则高速公路”,为“一带一路”建设营造相对稳定的法律框架。 外交部条法司司长贾桂德主持了开幕式。他表示,去年7月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首届“一带一路”法治合作国际论坛开幕式上宣布中方将出资举办研修项目,本研修项目于今年4月被纳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清单。 我院孙吉胜副院长代表本次研修项目的承办方外交学院向各位学员表示热烈欢迎,同时向外交部尤其是条法司对外交学院的信任和支持表示感谢。孙吉胜副院长表示,“一带一路”是一条开放进取之路,是一条合作互利之路,是一条包容互补之路,也是一条和平法治之路。希望学员们在为期两周的时间里深入学习、充分思考,加深相互了解、加深互信。 本次研修项目将重点就“一带一路”相关合作、和平解决争端、国际投资法等国际法律的前沿问题,以及中国司法制度、中国国际法实践等内容进行授课和交流,增进互相理解和信任,促进“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互利合作走向深入。研修项目还将邀请学员参观长城、故宫,以及古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等有特色的地方,感受中国的社会风俗、传统文化和丝路精神等。开幕式结束后,外交部条法司司长贾桂德给研修项目的学员及外交学院到场的师生进行了题为《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的国际法实践和贡献》的精彩讲座。学员们反响热烈,并表示本次研修项目将帮助各方增进彼此的理解和沟通,促进各方在法律问题上的协调,为未来深化合作打下基础。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人民日报、法制日报、环球电视网等多家媒体对本研修项目的开幕式进行了深入的报道,并指出研修项目内容丰富、切中需求,有利于打造相互兼容的“规则高速公路”。相关报道的链接如下: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北京 “一带一路”法治合作研修项目开幕 深化合作 法律规则“软联通”,http://tv-cctv-com.vpn.cfau.edu.cn/2019/10/14/VIDECpT1gMCAp9StmAmRqMMk191014.shtml人民日报:首期一带一路法治合作研修项目在京开幕,打造相互兼容的“规则高速公路”,http://wap-peopleapp-com-s.vpn.cfau.edu.cn/article/4686600/4570404?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法制日报:首期“一带一路”法治合作研修项目举办,http://epaper-legaldaily-com-cn.vpn.cfau.edu.cn/fzrb/content/20191015/Articel08001GN.htm 外交部:第一期“一带一路”法治合作研修项目在京开幕,http://www-fmprc-gov-cn-s.vpn.cfau.edu.cn/web/wjbxw_673019/t1707747.shtml中国国际电视台环球电视网:Belt & Road regions move forward in creating shared legal framework,http://news-cgtn-com-s.vpn.cfau.edu.cn/news/2019-10-14/Belt-Road-countries-moves-forward-in-creating-shared-legal-framework-KMPotoPgsM/index.html
2019-10-2910月18日上午,中央第十一巡回督导组李五四副组长赴外交学院指导开展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并与全体院党委班子成员和师生代表座谈。外交部机关党委史忠俊常务副书记、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张克强调研员参加。 齐大愚书记代表院党委汇报了自9月以来学院在第一批主题教育成果基础上,高度重视用好参加第二批主题教育再提高再深化的重大契机,聚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总要求,在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反思、整改落实四方面一体推进的整体情况。学院师生代表汇报了开展主题教育学习体会。 史忠俊常务副书记介绍了部党委指导学院开展主题教育的有关情况,对学院开展好第二批主题教育后半段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李五四副组长对学院主题教育给予充分肯定,认为作为既参加第一批又参加第二批主题教育的部属高校,外交学院党委高度重视,组织得力,以上率下,上下同心推进,有不少好的经验做法值得推介。希望学院继续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外交思想武装师生头脑,培养更多高素质复合型外交人才。 齐大愚书记最后代表党委班子表态,将不折不扣严格按照中央和外交部党委部署,认真落实中央督导组指示要求,践行外交战线教育工作者的初心使命,为国家外交事业和教育事业做出应有贡献。
2019-10-22